华岩博物馆的文殊般若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
山东汶上县石碑拓
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碑文取自《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观正法,无为无相,无得无利,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知者,无见者,无作者。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境界。非证非不证,不作戏论,无有分别。一切法无尽、离尽。无凡夫法,无声闻法,无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舍生死,不证涅盘,非思议非不思议,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当学般若波罗蜜?
《文殊般若碑》的拓片极为珍贵。此碑标志着楷书在这一时代已经取代了隶书的地位而成为社会用字的正统字体,对后世楷书形成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文殊般若经碑》书体为由隶向楷过渡的代表作,该碑制作年代,素有争议。孙星衍在其《寰宇防碑录》中将其列入北齐时期,赵之谦以题名的官制考证其为隋碑,《集古求真》的作者欧阳辅和《校碑随笔》的作者方若认同赵之谦之说。从书法风格看,与《徂徕山映佛岩般若经》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相仿,丰腴温雅,极具北齐书风,不似隋唐以后楷书注重波折,起收笔处不露笔锋,行笔迟缓,落笔凝重,结体茂密,风润厚美,用笔平衡庄重,不作险峻欹侧之笔,故显雍容大度。清杨守敬《平碑记》称“平情而论,原非隶法,出以丰腴,具有灵和之致,不堕寒俭之习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曾求得此碑法贴,时常临摹,遂自成一家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