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残破的佛像

佛教图像的制作导源于印度之工巧明。据传说,昔者梵天丧其太子,命首羯磨(Visvakarman)制其形象,既成,梵天赞叹其精妙曰:“山中妙,鸟中惟大鹏,人中如轮王,艺中是丹青。”婆罗门教图像之起源,相传如是。

佛教则优填王刻旃檀佛像为造像之始;频婆娑罗王使画工写水边佛影,所谓“水丝衣佛”,为画像嚆矢。


图片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说:佛陀在摩揭陀国祇洹精舍,念弟子多懈怠,不能专心听法修行,隐身忉利天为母摩耶夫人说法。弟子失师所在,大骇。舍卫国波斯匿王笃信佛教,不见佛陀,忧恼成疾,寻当命终。群臣谋议,作如来像裨王减忧,庶或得救。王喜踊跃,赞曰:“善哉,卿等所说至妙!”王遂召国中奇工师匠命以牛头栴檀作佛形象,高五尺。波斯匿王闻之,命工仿造,时如来形体煌如天金,遂以紫磨金作五尺高像。经结语云:“尔时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象。”《法显传》与《造像量度经》均承此说,《法显传》增入佛降人间,栴檀像来迎一事;《造像量度经》则谓舍利弗受造像法,为如来胎偶之始。


图片


佛像在佛教中被看作佛陀的化身,而其碎片也被看作具有灵力的“舍利”,所以要倍加珍重地予以保存。


图片

图片

有的佛教经典还指出,残破的佛像可以在国泰民安的时代重新聚合在一起。所以对于佛像不能单纯的认为是艺术品,即佛教造像并不只是呈现为一种造型的、视觉的形式,而是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


图片

图片



1984年,距离青州不远的临朐县上寺院村沂山明道寺地宫发现一批残损的造像,包括北朝到宋代佛像碎块1200余件。据地宫出土的《沂山明道寺新创舍利塔壁记》载,来自外地的僧人觉融、守宗游至此地,“目睹石镌坏像三百余尊,收得感应舍利可及千锞,舍衣建塔”。


图片


图片



既然佛像是佛陀的化身,那么其残破便意味着佛陀化为千万。一场劫难犹如一场烈火,火焰熄灭后,千百块碎片依然坚硬,如同舍利一样,依然充满着“灵力”。


图片


它们不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而且是一种圣物。修复造像的人们,不仅试图恢复形象的完整性,也在努力维护其内在的神圣性。对于那些过于破损而无法再次修补的造像,人们则将其碎片悉心加以保存、聚合,并择时郑重地加以瘗埋。至于那些完全看不出任何形象的碎片,也不可随意丢弃,因为它们曾是圣像的一部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