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八棱千佛石经幢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代八棱千佛石经幢

 

 

华岩佛教博物馆馆藏文物,唐代八棱千佛石经幢,经幢高54厘米,底座宽25厘米,共分五层,每层一个莲花台,莲台下为须弥座,外侧雕刻有栏杆及护法等。莲台上方雕刻有佛像,佛像姿态不一,有禅定、说法、结印、或执法器等,佛像数量不一,越往下越多。整个经幢雕刻精美生动,佛像线条流畅,体态丰盈,反应了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经幢采用巴蜀地区特有的红砂岩雕刻,表面呈褐红色,除部分佛像头部被损坏外,其余部分相对完整。

 


经幢,源于古代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幢”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宝珠丝帛装饰的竿柱,后改为石刻。置于殿前庭院内,成为永久性的佛教小品建筑形式。经幢多为石质,一般有圆柱形、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个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经文、佛像等。经幢不仅具有宗教、考古、文化等意义,同时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将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幢蟠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为刻在石柱上,因此称为石经幢。在唐代盛行陀罗尼经幢,并成为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片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说: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尘落在身上、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图片



佛塔下面的塔基代表十善业、三阶代表三宝、狮座代表法住于世、莲座代表六度、基座四角代表四无量心,整个佛塔则代表包括三十七道品在内的六十名数。 建造佛塔可以净除恶业、障碍及广积福德,不但能够令自己证悟菩提道,而且能够圆满饶益众多受苦的有情,让他们解脱,进而取得安乐的佛果。以恭敬之心礼敬佛塔,即使是最简单的顶礼、洒扫、供养等,也能累积深厚的福缘,获得无量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