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叩钟偈》说:“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华岩佛教博物馆第五展厅【铁钟】为华岩寺所用之物,年代清,材质为铁。钟高48厘米,下面的喇叭口直径为40厘米,上部直径为23厘米,钟的喇叭底座上刻有捐建功德名。
钟声可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经云:“洪钟震响觉群生,声遍十方无量土”。钟声,可以敲醒我们心头的迷思,不再困守围城,经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
——华岩寺的钟楼
佛教徒对钟都极其尊重,寺院鸣钟和民间一样,也是一百零八下为准,象征破除百八烦恼,所以称为百八钟。
根据《百丈清规》记载,鸣击手法是,引持钟杵应该缓慢,击钟扬声应该悠长,分三通,各三十六杵,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并且敲钟的钟头在击钟时都要念钟声偈。
——华岩寺鼓楼
现在佛教寺院中使用的鼓,大多是矮桶形状的。大型的鼓一般都悬挂在专门建造的鼓楼之中,或大雄宝殿的廊檐下面;中、小型的鼓,则放置在专门的鼓架上;更小的鼓如手鼓就是用手捧持敲打了。
在中国的佛教寺院中,鼓楼的建造是有规范的。在山门殿和天王殿之间的院内,建造钟、鼓二楼,位于东面的是钟楼,位于西面的是鼓楼,这就是“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以从天王殿面向山门为基准)。大鼓就悬挂于鼓楼之中,配合著钟楼的钟声,依律敲击。
——华岩寺的钟鼓楼
古今众多描写寺院的诗句中,总是少不了晨钟暮鼓,伴随着香烟缭绕,钟鼓声声成了深山古刹的写照。
晨钟暮鼓成语的出处:【南北朝】 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晨钟暮鼓’在百度词条上的解释为: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可以用来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但在佛教中的‘晨钟暮鼓’,并不是晨击钟、暮击鼓,而是早上先鸣钟,再击鼓;晚上则先击鼓,后鸣钟。
据史料记载,‘晨鼓’出现在汉魏时期。因鼓的音色,为壮音,可以催人振奋精神,适合早晨敲击,可以更好地鼓舞人们一天的生活和劳作。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懂得用鼓声作为激励,如《诗经》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这是从战争中的延承。
而寺庙里的钟鼓,起初和民间一样,也是为了报时之用,以便安排僧侣的作息之用。从寺内说法上来讲,早上撞钟叫做“开静”,击破长夜的沉静,叫醒熟睡的僧人起床做早课;晚上的撞钟叫做“止静”,提醒僧人们开始休息了,同时也可以超度幽冥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