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中长期规划的文件

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1年—2030年)

 

 

 

序言

 

佛教博物馆是为了保存和展示佛教艺术品和文物而设立的博物馆,主要展出佛教相关的艺术品,包括佛像、壁画、经卷、唐卡等,旨在向人们展示佛教文化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佛教博物馆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寺院内部的博物馆,另一类是公共博物馆。寺院内部的博物馆通常位于寺院内部,主要展出该寺院的艺术品和文物,供信徒和游客参观。公共博物馆则通常是由政府或非政府组织设立的,旨在向公众展示佛教艺术和文化的博物馆。佛教博物馆的展览通常以主题和历史时期为线索,展出各个时期和各种风格的佛教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历史和丰富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解和欣赏佛教文化的机会。除了展览,佛教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讲座、研讨会、文化交流等,以促进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许多佛教博物馆还设有图书馆或阅览室,提供有关佛教的书籍和研究资料,供人们学习和研究。佛教博物馆是展示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场所,它们通过保存和展示佛教艺术品和文物,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佛教文化的机会。

截止2020年,中国共有佛教博物馆11家,2008年成立的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是唯一由寺院创办的佛教主题博物馆。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是一座集展示、研究、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风景区内,主要分为四个展区:1、藏经楼二楼展厅2、弘法楼三楼艺术馆展厅3、地藏院化石展厅4、分布在华岩寺各个区域不可移动的文物、匾额、对联等,展示了巴蜀地区的佛教文化、历史以及传统文化。博物馆的展览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分为多个主题单元,包括佛教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博物馆的藏品种类丰富,包括汉代青铜线描鎏金摇钱树叶、佛祖真身舍利、清代贝叶经、唐代石雕婆娑三圣、木雕佛祖说法图等珍贵文物。除了丰富的文物展览,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如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讲座、抄经体验、书法展示等,吸引了众多的文化爱好者和游客。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佛教文化的场所,更是佛教信仰和文化研究的重要中心。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提出的意见。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经济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也日益激烈,我国在尊重和维度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同时,更需要重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快速的社会进步注入文化的滋养与生机,助力新时期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社会大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规范体系,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推进都给佛教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佛教博物馆具备保存和展示佛教文物、传播和弘扬佛教文化、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机会、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心灵慰藉和文化休闲场所等功能。目前我国佛教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管理水平以及文化研究与时代赋予其的使命有一定距离,需要认真思考和改善如下问题:管理体系和结构有待优化、品类和区域发展不均衡、藏品保护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佛教文化研究与科研团队建设较弱、博物馆教育体系尚未系统化和制度化、整体运行活力不足等。为了推动佛教博物馆事业快速发挥,需增强时代责任感并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发展步伐、加深改革创新、激发可持续性的运营活力,推动佛教博物馆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使我国从佛教博物馆大国向佛教博物馆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2030年)》,旨在明确未来十年重庆华岩寺佛教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和核心任务,是促进佛教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重要依据。

 

 

 


 

 

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1年—203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央宣传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要求,切实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指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物保护利用为主线,加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研究,加深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探索,促进文物事业迈向新阶段,为建设西部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党在文物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包含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服务人民和发挥作用四个方面。首先保护文物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需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同时传承文化是文物工作重要使命,让人民能充分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文物工作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通过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通过文物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坚持服务与质量优先。树立以服务和质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观,建立以提升佛教博物馆发展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以发挥佛教博物馆社会服务于教育作用为根本任务,强化藏品保护研究和佛教博物馆学术研究,激发佛教博物馆的服务活力。

 

 

坚持依法保护利用。坚持保护第一,严守文物保护安全红线,合理利用博物馆资源,让文物活起来。依法保护利用原则能够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素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技术推动创新。以改革创新作为推动佛教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科技赋能佛教博物馆教育传播内容展示形式和手段,创新佛教博物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高效满足人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发展目标

以创建国内一流佛教文化博物馆为目标,以保护和传承佛教文化为核心,通过提高公众认知、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以及创新发展模式等手段,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为重庆市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到2030年,依托“一平台、两示范、三高地”,全力推进重庆佛教博物馆新馆建设,基本建成全国一流的“123“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一流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全国一流的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体系,纵深推进佛教博物馆事业发展,努力成为我国佛教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范例,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平台: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将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展示平台,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展览、活动等,向观众呈现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同时,博物馆还将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佛教文化展览,加强与其他博物馆、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两示范:建设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示范地。以“佛教文化保护基地”和“佛教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依托,带动佛教文物、馆藏珍贵文物等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科技保护能力不断加强,核心技术和专有装备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建设智慧佛教博物馆建设示范地。代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建成,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深入推进,数字化展示能力显著提高,智慧化保护、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凸显。

三高地:成为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高地和佛教和传统文化旅游资源高地。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将积极吸引和培养优秀的佛教和传统文化研究人才,加强对佛教经典、文物、历史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深入挖掘佛教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佛教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博物馆还将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将积极推动佛教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佛教和传统文化知识。博物馆还将与高校、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重庆华岩寺作为重庆市的著名4A级风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将结合自身特色,推出更多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佛教旅游高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博物馆还将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021-2030年重庆华岩寺佛教博物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指标

2021-2023

(累计总数)

公共服务

观众人数(万人次)

200

青少年观众人数(万人次)

5

教育讲座数量(场)

10

教育课程数量(个)

35

巡展活动(场)

5

馆校共建数量(个)

12

社教活动数量(场)

15

社教活动服务受众人数(人次)

124

科学研究

学术文章数量(篇)

2

核心刊物文章发表数量(篇)

2

在研项目数量(项)

6

专著数量(部)

5

陈列展览

临时展览数量(个)

9

原创展览数量(个)

15

引进展览数量(个)

5

输出展览数量(个)

5

文物保护

修复馆藏古籍数量(页)

803

佛教古籍文献数量(册)

3000

修复古籍文献数量(册)

190

文化创意

开发产品种类(种)

171

生产产品数量(万件)

25606

销售额(万元)

30

藏品管理

藏品征集数量(件)

8000

藏品提用数量(件)

8000

队伍建设

引进硕博士数量(位)

1

正式工作人员(位)

13

义工志愿者人员(位)

148

  展望2030年,佛教博物馆文物资源大数据库部分开放,文物保护管理体系逐步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逐步完善,让文物“活”起来全面推进,将重庆华岩寺佛教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佛教博物馆。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佛教文物保护体系

(一)加强文物保护修复

华岩佛教博物馆展馆主要展出400余件珍贵文物,展出藏品仅为十分之一,还有数千件珍贵文物无法展出只能存放在库房中。华岩寺古籍修复中心拟在未来三年完成《康熙字典》、《四书引解》等古籍的修复工作,预计修复800页。为更好地保护古籍文献资料,拟在佛学院新建华岩古籍保护中心,逐步开展前期询价、报备、联络等工作,工程当前在接洽中,预计2021年底可交付使用。新的古籍保护中心按照古籍保护的国家标准,引入专业恒温恒湿设备和防虫防潮柜子,尽最大努力保证古籍保存所需各项条件。中心还配备专业古籍修复室和修复过程展览室等,可让大家近距离了解古籍修复全过程。华岩佛教博物馆加强文物保护修复需要从制度、意识、人才、技术、合作、经费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文物保护修复的水平和质量。完善文物保护制度方面,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明确文物保护的范围、责任和义务,确保文物的安全和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执行。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上,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同时,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和监管,防止文物被破坏或流失。开展文物调查和鉴定方面,对博物馆内的文物进行全面调查和鉴定,了解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培养文物修复人才方面,加强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文物修复队伍,提高文物修复的水平和质量。加强合作与交流方面,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和实践,提高文物保护修复的整体水平。最后加大经费投入方面,增加对文物保护修复的经费投入,保障各项保护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捐赠,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完善佛教藏品档案管理

藏品档案卷拟整理9卷,共142份,近700页,拟对2015年-2019年约3000份藏品档案进行清理,整理、编目和装订等工作。拟向市政局、民宗委、佛协、文旅委、政协、人大等部分提交各类申请、请示、提案、调查报告、情况汇报、情况说明及总结、述职、约稿等总计30余份材料,共计3万余字。

(三)优化佛教藏品体系

有序推进华岩佛教博物馆古籍修复中心建设,保护档案资料室建筑改造、防护设施设备采购安装等,完成档案资料整理及搬迁。明确管理目标。明确藏品档案管理的目标,确保藏品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为佛教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规范档案整理。按照《档案法》和相关标准,对佛教藏品档案进行规范整理,确保档案的分类、编目、保管、利用等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完善档案内容。根据佛教藏品的特性和价值,完善档案内容,包括藏品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等信息。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藏品档案的数字化存储、检索、利用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资源共享。定期检查与评估。定期对藏品档案管理进行检查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藏品档案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鉴定和销毁等环节的管理规定,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为藏品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数字化提供人才保障。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可以进一步完善佛教藏品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利用价值,为佛教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承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支持。

三、构建“123“佛教文化服务体系

(一)构建一个综合展示平台,提高陈列展览品质

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将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展示平台,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展览、活动等,向观众呈现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佛教博物馆拟联合华岩禅茶院举办多次公益讲座,联合华岩文教基金会开展校园心理辅导、拓片体验、绘画夏令营、慰问退伍老兵等活动,并开展馆校共建活动。在提高陈列展览品质方面,计划更新基本陈列展具、辅助设施的维护情况和展品保养:(1)用毛刷、纸布、抹布、吸尘器对展品进行物理除尘养护,确保文物清洁;(2)更新部分展品和标签;(3)对展厅灯具进行维修更换;(4)对展厅文物柜更换垫片、支架等措施进行加固,确保展品安全;(5)文物柜里外日常  清洁维护并建立监督机制;(6)展厅内地面、门窗等日常清洁维护;(7)每日测量温度和湿度,空气湿度大时使用抽湿机进行干燥处理;(8)特殊时期内对馆内外进行定期消毒。同时安排员工进行文物陈列和修复技术相关培训,依法开展专业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二)打造两个科技创新和智慧博物馆示范区,激发文创产业活力

华岩佛教博物馆拟开展云上博物馆建设,公共区域wifi全覆盖,运用“华岩佛教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并每日更新,年访问量达39000人/次。通过以下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可进一步打造独具城市特色的科技创新佛教博物馆示范区,推动佛教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1)科技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将科技创新与佛教文化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打造独具特色的佛教博物馆。同时,结合佛教文化元素,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2)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一批既懂佛教文化又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佛教文创产业中,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创新展示方式。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新展示方式,提高观众的互动体验和感知度。例如,利用全息投影、互动屏幕等技术,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和魅力。(4)推动文创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文创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创新和品牌建设。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文创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文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5)强化佛教文化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创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6)完善产业链条。完善文创产业的产业链条,包括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同时,注重产业链条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

(三)建设三个教育-科研-旅游高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佛教博物馆拟联合华岩禅茶院举办多次公益讲座,联合华岩文教基金会开展校园心理辅导、拓片体验、绘画夏令营、慰问退伍老兵等活动,并开展馆校共建活动。

(1)教育高地建设。华岩寺佛教博物馆可以积极开展佛教文化教育活动,包括讲座、展览、体验活动等,向公众普及佛教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同时,可以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佛教文化研究,推动佛教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拟联合华岩文教基金会开展数次大、中、小学校学生教育活动。(2)科研高地建设。华岩寺佛教博物馆可以设立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吸引国内外佛教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共同开展佛教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同时,可以设立研究基金,资助优秀的研究项目和学者,推动佛教文化研究的创新和发展。拟出版多部佛教著作并发表数篇期刊文献。(3)旅游高地建设。华岩寺佛教博物馆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体验。可以开发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丰富游客的购物体验;可以提供导览讲解、互动体验等服务,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感知度;可以举办特色活动和节庆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4)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华岩寺佛教博物馆应该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可以建立完善的观众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加强与社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供定制化的服务项目;可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和担当。(5)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可以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管理系统,实现藏品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和查询;可以运用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游客的导览体验和服务质量。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华岩寺佛教博物馆可以建设成为教育高地、科研高地和旅游高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为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探索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研究和成果转化方式

(一)加强基础研究

围绕省部级(含)以上研究项目(包含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内横向合作研究项目、区县级项目继续开展以佛教文化为主的文化形态和文物预防性保护为重点的研究,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积极举办并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基于已有的《黔中禅韵-彭水佛教遗址考察辑录》、《绵阳佛教史》等35部佛学著作继续发表有影响力的佛学著作。

(二)深入佛教文化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继续重庆各区县的佛教遗址考察工作,制作碑刻拓片。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文物活化利用的方式和方法,让文物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出版书籍、制作音像制品等方式,传播优秀的佛教文化教育资源。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佛教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关注青年学者和实践者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建立完善的佛教文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成果评估、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建设佛教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专利申请、成果展示等服务。为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便利,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鼓励和支持佛教文化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具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和项目发展壮大。培养一批既懂佛学又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展示方式和方法。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佛教文化。加强和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实效,更好地促进科研为文化展示和传承服务。

专栏1  学术研究应用项目

出版重庆区县佛教遗址碑拓辑录:全面展开奉节、忠州、黔江等区县的佛教遗址考察项目攻关,完成70余处佛教遗址考察,制作碑刻拓片60余份,并完成100种左右文献的搜集、整理、编纂和审稿任务,呈现该工程的社会影响。(推进中

    古籍修复:华岩古籍修复中心完成古籍《康熙字典》、《四书引解》等古籍修复工作,拟修复古籍700余页以及寺院《梁皇宝轩》67页。完成古籍修复工具、纸张计划与采购工作。(推进中)

非遗申报:华岩寺非遗办公室拟申报华岩腊八节、浴佛节、盂兰盆会等非遗项目。(储备)

 

五、开放佛教文化交流平台

(一)   深化对外佛教文化交流

深化对外佛教文化交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可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和繁荣。(1)建立健全对外佛教文化交流机制。政府、佛教组织、学术机构等可协同共同推动对外佛教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如举办佛教文化节、研讨会等,促进各国佛教界的交流与合作。(2)推广佛教文化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宣传佛教的基本教义、历史和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可以编写佛教文化书籍、举办展览、拍摄纪录片等,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文化的魅力和价值。(3)加强佛教教育交流。鼓励各国佛教组织开展佛教教育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提高佛教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可以互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促进佛教教育的发展和普及。(4)促进佛教文化旅游发展。将佛教文化旅游作为国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各国开发具有佛教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同时,加强旅游合作,共同推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加强与世界各宗教的交流与合作。佛教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其他宗教文化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可以举办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信仰交流等,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二)   加大佛教文化宣传推介力度

推动云上博物馆建设,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拓展佛教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其影响力。可以建立佛教文化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发布相关内容,与网友互动交流。制作宣传资料。制作精美的佛教文化宣传册、海报、视频等资料,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向大众介绍佛教的基本教义、历史和文化,提高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举办文化活动。组织各类佛教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论坛等,邀请专家学者、高僧大德等人士进行分享交流,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

六、夯实佛教事业发展基础

(一)夯实硬件设施

加快推进云上博物馆建设,确保博物馆有足够的馆舍面积,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展品。建立完善的恒温恒湿系统,以确保文物保存环境的稳定。配备先进的安全防范设施,如监控摄像头、报警系统、消防器材等。根据展品的特点和展示需求,设计合理的展示设施,如展柜、展台、照明等。确保展品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保护,同时考虑参观者的观赏体验。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仪、触摸屏等设备,丰富展示手段。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生动展示佛教文化和文物,提高参观者的兴趣和理解。提供导览服务,包括导览图、指示牌、讲解员等。确保参观者能够方便地了解展品的背景和意义,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设置休息区和便民设施,如洗手间、饮水处、寄存处等。提高参观者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提升他们的参观体验。考虑残疾人士的需求,提供无障碍设施,如轮椅坡道、扶手等。确保所有人士都能方便地参观博物馆,共享佛教文化的魅力。定期对硬件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同时,根据技术和需求的变化,适时更新和升级硬件设施,保持博物馆的现代化水平。

(二)建强人才队伍

组织员工参加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系列培训讲座,研习古籍修复技术,积极参加北京文物局举办的系列培训活动。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包括学者、专家、大师等。注重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如佛学研究、艺术创作、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佛教院校发展,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推动佛教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佛教人才。合理配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注重发挥老中青人才的各自优势,实现人才的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广大信众积极参与佛教文化建设。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佛教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或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定期对佛教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三)优化管理体系

本馆有《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文物管理制度》、《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藏品日常养护操作规范》、《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制度》、《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人员守则》、《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展厅开放管理条例》、《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展厅讲解管理规范》、《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重庆华岩博物馆安全防范应急预案》等内部管理控制制度。除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还需要明确博物馆管理者的职责和权力,确保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管理和监督。注重团队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去除冗余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和预算管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化管理、物联网技术等,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定期对博物馆的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

七、实施全方位保障举措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全馆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物事业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加强对本规划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抓好贯彻落实。(1)明确组织架构。确定佛教活动的组织架构,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有一个明确的领导者或组织者,能够全面负责活动的策划、实施和监督。(2)制定详细计划。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活动目标、时间表、预算、人员分工、资源需求等。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以便按计划有序推进。(3)建立沟通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信息畅通。定期召开会议,分享进展情况,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活动顺利进行。(4)整合资源。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确保佛教文化活动所需的资源得到充分保障。与相关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活动的成功举办。(5)加强风险管理。对佛教文化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关注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提前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有效应对。

(二)加大资金投入

2019年至2020年,九龙坡区委、区政府分管区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对重庆佛教中国化展陈馆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在现有条件下,调整原有投资过多的仿唐风方案,风格以简朴和整体协调的风貌为主,材料以经久耐用为主,将8千多万投资压缩到6千万(景观设计费用单列为800万元)。除去先期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建设资金外,仍然有超过6000万资金缺口,华岩寺无力单独承担此项费用,需整合政府支持和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建设项目。需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支持,积极拓宽社会资金投入途径,加强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引导投入,支持民间资本投入。

(三)   提高安全保障

重庆华岩寺佛教博物馆设有“应急工作小组”,办事机构设在华岩寺消防办公室和治安办公室,保卫人员认真值守,随时待命。(1)防盗方面,除博物馆内设的防盗报警监控系统外,治安办公室定期巡察,预防盗案发生。(2)在防火方面,易燃、可燃、易爆、易腐等物品馆内严禁使用,馆外严禁堆放,增加员工消防知识培训,电器,消防设备定期检查及更换,发现火情隐患立即拨打华岩寺投诉电话。(3)疫情期间,馆内点艾消毒杀菌,必须在工作人员在场前提下,艾草燃完立即熄灭并妥善处理烟灰。(4)在“华岩寺消防治安信息公告栏”张贴防火、防盗宣传图片,提升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提高安全保障是确保佛教文化交流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需指定明确措施。

(1)安全计划制定:在活动开始前,制定详细的安全计划,包括安全检查、紧急疏散、医疗急救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并明确责任。

(2)安全培训。对参与活动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安全培训,让他们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应如何应对,如何正确使用安全设备,以及如何避免安全风险。

(3)安全检查。对活动场地、设施等进行全面安全检查,确保没有安全隐患。特别注意电气、火源等可能引发火灾的源头,以及场地结构是否稳固。

(4)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等突发情况。明确应急疏散路线,确保所有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

(5)监控和安保人员。在活动场地设置监控设备,并配备足够的安保人员。安保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安全程序,并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6)限制人数:根据场地大小和安全条件,合理限制活动参与人数。避免过度拥挤,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7)健康与医疗。配备医疗急救人员和设备,以便在发生意外时能够迅速进行救治。同时,提醒参与者在活动期间注意个人健康,避免过度疲劳等。

(8)合作与沟通:与当地警方、消防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支援。同时,保持与参与者的良好沟通,让他们了解安全规定和程序。

(9)持续改进。每次活动结束后,对安全保障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找出不足之处,持续改进和完善安全措施。



华岩佛教博物馆中长期工作计划.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