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 怎样赏析佛教音乐

21

佛教音乐历史悠久,古印度重视礼节和文化,善于吟诵唱诗和舞蹈。佛教僧人在发展佛教文化过程中,创造了佛教音乐。著名的翻译家鸠摩罗什描绘说:“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尊者摩至里制吒、陈那菩萨、马鸣菩萨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佛教音乐创作家。


22


1.佛教传人中国后,梵呗也随之传入。当时梵语不易被人掌握,加之佛教初传,故对梵乐的颂唱不太重视,未能流行开来。

2.三国曹魏期间,曹操的儿子曹植“深爱音律,属意经音”,有一次游渔山,突发灵感,创作《渔山梵》,这是一首赞颂佛陀事迹的佛曲,“渔山制梵”的故事流传开来,影响很大,“梵声显世,始于此焉。”

3.与此同时,吴支谦曾据《无量寿》等经典创作了《赞菩萨连句》三契,大量西域诸国的佛教乐曲涌入内地,其中以龟兹佛乐的著名舞曲《于阗佛曲》大行于世。

4.随后佛曲进入梁朝宫廷“雅乐”。在49首三朝之乐中,第27首“须弥山伎”就是佛教乐曲。佛教音乐在梁武帝的关心下,进入了封建阶级的“大雅之堂”,同时也在民间广泛流行。

5.大唐盛世,中国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普光佛曲》、《弥勒佛曲》、《释迦牟尼佛曲》《龟兹佛曲》等数十种佛乐盛行,以说唱的通俗音乐形式,宣传佛教思想。说明了以天竺传来的梵音天乐,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程,中国化的通俗、大众佛教音乐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

6.宋以后,儒释道三教出现合流趋势,佛乐和道教音乐互为补充,元明清佛教音乐仍在民间广为流行,和民间音乐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世俗味

来越浓。


23


唐僧义净法师曾说诵唱梵呗有僧俗两种效果:

1.对僧人来讲,唱诵梵呗“一能知佛德之深远, 二体例文之次弟,三令舌根清净,四得胞藏开通,五则处众不慌,六乃长命无病”。

2.对俗人而言,则“先令敬信三尊,孝养父母,持戒舍恶,择人乃交,于诸财色,修不净观,检校家室,正念无常”。

由此可知,佛教音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崇拜的方面,一为宗教道德的方面。前者歌颂诸佛、菩萨的功德事迹,赞叹他们的超脱尘世,获得解脱的善缘,后者包含了宗教教义和佛教道德。


24


中国佛教音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演奏风格方面,分南北两大派别:南派吟唱,清流不竭,纤婉华丽,娓娓道出,浸润人心。而由北派颂出,声阵急催,词气雄远,音吐嘹亮,振聋发聩,直指尘心。


25


佛乐的表达形式和风格:在乐器的配置上使用了较多的丝竹弦管和木鱼、风铃、钟、鼓、引磬等轻型打击乐器。乐曲的音调平缓,音域范围窄,旋律不强,转调不急,升降跌宕起伏不大,高频率切音符很少使用,节奏以慢板或中速为多,僧侣吟唱时也多以清唱为主,每个调式均要重复多次,形成静远、肃穆、平和的美学效果。


26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表现出远离尘世喧闹之声,幽静佛国净土和世间无常,一切皆苦的氛围,能够设想:在深山寂林的寺院,高旷庙堂,香烟缭绕,伴以青灯,婉丽哀雅的佛曲,使听者有意无意地产生共鸣,激发了对净土的出世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