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遗址考察 | 黔江· 濯水镇-5

濯水镇·永凤庵

61


在濯水镇乌杨村3组乌杨坝。该处地形为山间盆地,周围有浅山丘,溪流和道路顺长贯穿期间。遗址在一处高数十米的圆山丘顶,前方有溪流,后方与几座缓坡圆丘相连,状似凤鸟,山水形势较为开敞秀润。此地距离濯河坝老场十余里,周边地形平缓,无水旱之灾。此寺名称或称永福庵、永峰庵、永凤庵,因碑刻遗失殆尽,难以定名。原建筑为四合天井,两重殿堂,上殿(正殿)为四五层楼阁,为最早修建,下殿称四圣祠,并厢房、山门等修建年代皆晚于正殿,且规模略有不及。殿中佛像满堂,钟鼓齐备,建筑布满山顶,山门前有2株桂花树,有3条小路可以上山。


62


遗址遗存:

解放初期寺庙设为学校,庵堂原址处办学仅两年,至1952年,即将建筑拆移至数百米外乌杨坝这一山间盆地平坦位置修建了新的学校,数次翻修至今。现遗址处为桑田,地基皆翻垦多年,未发现寺中遗物。


63

1

2

64





濯水镇·四圣祠

65


在濯水镇阿蓬江东畔甘家坝。此庙建于清末,原有两间两层木构建筑。此庙在阿蓬江二级台地上,山脚一处古道交汇口,右侧有较著名之“泉孔”,为一股地下暗流露出地面而形成的溪流,经人工修整后漫延于石面,方便于浣洗。此泉常年水流充沛且冬暖夏凉,村民因其水质好而常取其酿酒。民国时期修建川湘公路时沿原有官马大道拓宽,四圣祠因紧邻古道而被拆除。


66


遗址遗存:

据村人所述,此庙供奉有山王、观音等常见神佛像,而四圣之名的由来、含义已经不可考。唯此庙规模较小,不曾有僧道住持,因地处官道口,离濯河坝码头较近,五佛岭盖上的居民到濯水赶场时下得山来即可在此稍微休息,故向来香火较为旺盛,但民国末年已常为乞丐居所。今遗址处部分为民居,部分为马路占据,无特别遗留。


67

1

2

68



濯水·文昌阁   


69


在濯水镇今景区南阿蓬江畔黄泥口红军渡。文昌阁与观音阁隔江相对,为一栋七八层高的六角楼阁,最下层占地近300平米,石基砖墙。下层正厅环壁皆神像,大厅后有木楼梯可以逐层往上。

文昌阁及观音阁所夹的河道在此拐弯画出一个弧形,文昌阁位于弧形外,而观音阁位于弧形内。传文昌阁比观音阁修建时间更晚,因观音阁所在山头为龙脉探水处,修建观音阁后,影响了水势,使江水偏移,为镇风水,故在江对岸另建文昌阁与观音阁相抵,使江水中流。文昌阁所在地方位于濯水古镇下场口更南边约200米,老场位于江畔东侧,因以前江面较宽无法修建桥梁,故两岸往来主要靠场上下两处渡口,而文昌阁所在即为下场渡口,而部分自酉阳、两河坝方向而来的行客,若走水路从阿蓬江上溯到濯河坝,则往往将船停在该处江边,而由文昌阁处上岸。


70


此庙为文庙性质,向无僧人,民国时多容纳难民、乞丐,解放后庙宇荒废,到1957年左右,建筑拆除,石材被扔到河滩,今已完全掩埋不见。遗址周边今已建满民居,而楼阁地基核心位置因房主家认为庙地神圣不可侵占,嘱托后辈不可在此建房,因此至今仍为一块空地。但遗址处已经利用数十年,遗迹全无。


71

1

2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