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 “居士”是什么意思

佛教信徒按出家和不出家的情况而分为两大部分,其中出家人为男女二众,在家人也为男女二众,两两相加,一共有四众。已出家的男众并年满20岁的又受过具足戒者,则称为“比丘”,20岁以下,未受过具足戒的,但出家之人则称“沙弥”,民间则将男性僧人俗称为“和尚”;已出家的女众,并受过具足戒的人,则称作“比丘尼”,20岁以下,已出家,但未受过具足戒的则称为“沙弥尼”,民间将女性僧尼俗称“尼姑”。


3


在家男女二众俗称“居士”。男性在家人,称为“优婆塞”,或“清信士”,也称“近士男”,意谓近奉三宝之人。女性在家者,称为“优婆夷”,或“清信女”及“近事女”。居士的梵语为 kulapati,音译迦罗越,谓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即在家修学佛道者。

《法华玄赞》中云:“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自《礼记》〈玉藻篇〉;又,《韩非子》一书记载周时有居士任矞、华仕兄弟二人。可知在家不求仕宦,而怡然自得于道艺者,即称为居士。故中国、日本等地,皆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梁朝傅翕、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人都是身虽在家,却能通达佛道的著名居士。《祖庭事苑》卷三(卍续113·86下)称居士必具四德:1、不求仕宦2、寡欲蕴德,3、居财大富,4、守道自悟。而近现代则泛称一般在家佛教徒为居士,即在家皈依三宝、护持三宝、实践佛法的信徒,都是居士。


4


佛教从来不主张在家居士不要家庭和婚姻,因为家庭和婚姻是整个社会最小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份。居士在家修行,关键是要掌握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最终用在提升自己的人格方面。佛教常说学习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的根机和文化程度不同,所以学习佛教的方式也不一样。而且学习佛教之后,最终是促进家庭和睦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如果学习佛教后破坏了家庭的关系,乃至最终家庭解体,这不是佛教的初衷,也不是学佛的目的,也不利于修行,引起罪过上身。所以,独身在家修行,并不是最好的学习佛教的方法关键,还是要看学佛对家庭有无受用,能否让家人安心,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心情,而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