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 辩论术的因明学

因明学是古印度的一种辩论学说,指关于理由的学问。因明学原为古印度名派宗教、哲学使用的一种用于驳难对方,立己方之论的专门学问,主要源于正理派的《正理经》。佛教亦沿用,将其列人五明之中,认为其有“考定正邪,研窍真伪”之用。


51


佛教因明主要是在大乘佛教时期发展起来的

1.1世纪左右的马鸣最早提出因明的思想。

2.龙树撰写了第一本系统因明学论著。

3.弥勒首次使用了“因明”一词。

4.无著率先提出“因三相”的用法,为后来的因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5.世亲发展了无著的因明思想,使因明古学向新学的迈进,起到过渡的作用。

6.陈那是印度佛教因明学的大家。在他之前的因明学被称之为古学,之后,则为新学,开创了新的里程碑。

7.再后,商羯罗和法称对因明学多有征发,影响最大。

52


因明学的很多内容都与逻辑学有关“因”是推理的根据或理由,“明”是知识和智慧,因此有人认为,“因明,就是逻辑”。古因明学中,宗、因、喻、合、结五支作法是最基本的基础,并围绕此五支及其相互关系作了一些规定,主要是对一些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作了说明。在新因明学里,五支被改为宗、因、喻三支作法,把或然性的推理改造为必然性的推理,使之更具演绎性。


53


因明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认识论,主要以量论组成,“量”是尺度、标准的意思,用以检验知识的真伪标准,古因明学曾经提出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量论。新因明学则简别量论,只分为现量和比量两个部分。认识个别事物的知识是现量,认识普遍事物的知识是比量,澄清了古因明学在知识论上的混乱状态。


54


5世纪左右,因明学伴随佛教一同传入中国。最早传入的是古因明学,经典数量也不太多,而且也不系统,故研习者少。7世纪中叶,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在长安译出了 36部因明论典,因明学才系统地传人中国,并且成为中国佛教法相宗僧人研习的主要学问之一。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因明学著作都保存在中国,中国成为因明学第二故乡。汉传因明还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对那里的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