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 古 神 韵
耙牡蛎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史前的双壳类动物一牡蛎,其造型独特,像钉耙,因此得名。这种牡蛎的化石质地厚重,非常稀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主要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用壳嘴附着在硬壳或珊瑚上,附着后张开嘴,以滤食方式生存,终生不能移动。
耙牡蛎化石
▲华岩地藏院古生物化石馆 耙牡蛎化石
年代:白垩纪
地区:马达加斯加
耙牡蛎化石标本呈壳管状,壳表面布满由深沟槽分割的脊骨,这些脊骨在壳上形成明显的纹理,大小约为8.1x4.6x2cm,整体形态较为狭长。壳的两端连接点十分隐蔽,这种结构不仅有助于在浅海环境中防备肉食动物的攻击,还能使得壳体更耐磨损和抵抗海浪的冲击,亿万的岁月冲刷,耙牡蛎的深沟槽和脊的复杂表面还在生动的诉说着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事件(腕足动物衰落,而牡蛎和蛤等双壳类物种则广泛取代它们,这表明双壳类动物更好地适应了当时不断变化的条件)。
牡蛎化石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存在形式:牡蛎化石可分为印模化石和实体化石。印模化石是牡蛎贝壳在沉积岩中留下的印模或痕迹,而实体化石则是牡蛎贝壳本身或其遗迹的矿物化。
2.构造:牡蛎化石的构造包括贝壳的双壳瓣、壳面生长线、肌痕、绞合线和齿舌等。这些构造的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牡蛎化石的种类和年龄。
3.化石材料:牡蛎化石的材料包括贝壳、软体部分以及可能存在的外套膜。这些部分的保存状态和特征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牡蛎生活环境和行为的信息。
现生牡蛎图片
现代牡蛎:通常是灰黄色或灰色,表面凸凹不平,有两个贝壳,一个小而平,一个大而隆起,纹路可能较细小,广泛分布于淡咸水交界的地方。
耙牡蛎:由于其已灭绝,现在只能通过化石进行科学研究,了解古生物信息 。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