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供养意义是深远的,是为了体现谦卑而博大的报恩精神--这也是现代西方社会普遍认同佛教是世界上唯一真正博爱而和平的宗教的原因。归纳起来即四恩思想:一父母恩(家庭),二众生思(社会),三国土恩(自然)四三宝恩(宗教)。因而报恩思想是佛教实践供养法的基础。有报恩心、谦卑心的人,是世上最有绅士风度的人,是与佛教报恩理念相符的人!
由此可见,供养法在佛教的“行为观”里是不可或缺的。
1.关于佛教供养的对象:对佛陀的供养,叫佛供养;对佛法的供养,也就是对佛法的学习、实践及传播,叫法供养;对僧宝的供养,叫僧供养。合起来叫三宝供养,这也是佛教供养理念的核心精神。其他还有对父母、师长、天、亡者及一切众生的供养等。
2,关于供养物:早期佛教的供养物,包括身份供养和心分供养,前者是物质供养,佛经常说有四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房舍)、汤药。这四供养是佛教僧团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可见早期佛教的供养是以“僧供养”为本的。随着佛教的发展,四供养发展为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乐、饰等。后者属于精神方面的,即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等,是心分供养。
三.关于供养的种类(三种类型):
1、三业供养,即身、口、意三业供养。
在精神上认同供养承事的理念,并常作如是思维,将供养及报恩思想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是意业供养;口中为他人宣扬、赞叹佛教的供养法门,是口业供养;对佛教供养思想落实生活中,即身业供养。
2、三种供养:财供养(以世间的财宝、香华等物质行于供养)、法供养(依佛所说的教法,如实奉行,起菩提心广为宣扬布施)、观行供养(对佛法的实践)等三种。
3、十种供养:即身供养、支提(佛教的道场)供养、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自作(亲身实践供养)供养、他作供养、财物供养、胜供养、不染污供养、至道处供养等。
佛教的供养法以三宝供养为主,遍及一切众生,平等一如。随着佛教的发展,以普度一切众生的理念,推广佛法,实践佛法,利益一切生命界,这才是佛教最终的目的。
实践佛教的供养法,应当以三宝为中心,普及有情。三宝的主体是僧宝(僧是佛陀的普及有情。三宝的主体是僧宝(僧是佛陀的使者,是未来的佛,是法的承载者、传播者),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佛教要现在的僧宝(专业的修道者及传教者)来宣化,因之三宝供养又以僧宝为中心。也就是说,在当今诸供养法中,以僧供养最为殊胜。
有能力者,可以行利及有情的供养,目前佛教事业以佛教文化、佛教教育、佛教慈善为主。因而实践供养法,这要看你本身的能力,如你能思想上认同这种供养理念(意业供养),以口来宣扬这种种理念(口业供养),行动上支持这种活动(身业供养),得其一,就是因地菩萨了,三者具足,更是功德无量。
至于在佛前的供品,要简洁而有品味,不要繁杂,一東鲜花,一杯净水(每日换新)足矣。时间则如你往日一般,二十四小时行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