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种讲智慧的宗教,在“七佛偈”中专门有一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里所说的“自净其意”就是要众生知道佛教的道理,而不只是简单的拜佛就行了,所以在佛教三学体系戒定慧中,对慧的要求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求在禅定中生起慧的观想,另一方面又要求用慧来指导修学。
慧学还是佛教与其他印度宗教哲学的区分所在。印度佛教是在与其他宗教和哲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其在理论与实践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其他宗教,特别是印度宗教所具有的一般形态,如禅定学说等等,佛教为了区别与已有的印度宗教与哲学的不同,所以在慧学方面树立了自己的特点,“自净其意”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佛陀自创立佛教以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教育,佛陀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要人“见教利喜”,就是让人学习佛教以后,有一个好的心情。佛陀圆寂前,曾经专门强调后人要有四依之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所谓依法不依人,即亲近善知识,不能因为他身份的贵贱高低而分别远离,因为佛教重视对于正信佛法的传承,只要是有道之士,就可以向他虚心学习。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人的知识不是仅凭年龄就可以当老师的,世间的学问,包括佛教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在儒家的孔子那里,就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的话,这是儒家的学习观。
佛教将那些有知识的人称做善知识,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知识,才能让别人听闻佛法,有无知识关键在于自己的学习与体会,并不是由于身份所决定的,所以凡是能够让自己生起正信能够对自己学佛有益的人,都是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
初信的居士能先学习经文,或学习世人公认的大德言教当然更好,以免受人误导。对于那些“佛油子”(混滥佛法,自言证悟度人,不具正知见,或以口头禅惑世,或以玄谈神通惑众者)的书及言论,还是不看不听为宜。由于古汉语写的佛经,语言的生疏以及名相的难度,确实对我们今天学佛有一定的困难,一些专家与老居士对佛教研究很深,他们采用现代汉语所作的解说,是可以参考的,力求择优而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