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教的浩瀚世界,我们常被佛陀那无尽的智慧与慈悲所震撼。而佛陀的十大名号,正是对其无上功德与境界的精炼概括。
▲华岩佛教博物馆 拓片藏品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年代:唐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事物皆因缘而起的假象或幻影,无自性,因而都是“空”。据佛经记载,当释迦太子悟到这个真理后,便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而证成圣果的释迦太子此后就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或“佛陀”。释迦太子成佛之后,被信徒奉为圣人,同时赋予其十大尊号:
第一“如来”,其意思为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来化众生。
第二,“应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
第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第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都具足。
“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
“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
“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着天然之理,而成妙行;
“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
“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第五,“善逝”,“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有好的去处和归宿,故号“善逝”。
第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第七,“无上士”,即至高无上之士。
第八,“调御丈夫”,能调御身心、修成正果的大丈夫。
第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第十,“佛世尊”,这一名号可以分解为“佛陀”“世尊”两方面去理解;
“佛陀”,意为“觉者”“智者”,即觉悟真理者;
“世尊”指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圣人。
从释迦牟尼的修道过程以及十大名号来看,佛教确实具有不同于-般宗教的特征,更为注重“智慧”和“觉悟”。这一特征,一直贯穿佛教发展的始终。
▲华岩洞 博物馆拓片藏品原碑刻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年代:唐
这十大名号全面概括了佛陀的德行、智慧和慈悲,展现了他作为无上觉者的伟大品格。名号不仅是对佛陀的赞颂,也蕴含了对修行者的启发,鼓励人们追随真理、追求智慧、实践慈悲、解脱烦恼、通达世间法、及彰显觉悟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