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 什么是佛教“八苦”

《杂阿含经》有云:“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依照佛教的看法,作为构成世界和生命的五种元素,“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都是变易无常的,因此都是“苦”。

161


佛教所言的“苦”,种类极多,总括而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感官角度而言,如领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生之喜、怒、哀、乐等感受;

第二层次:从欲望角度而言的,如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类;

第三层次:最重要、最深刻的一种观念,则是从存在的事物之相续变迁角度论世间事物的相续,不能逃脱时间范畴的限制。

162

在佛教中,最常说的是“八苦”。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生苦虽然不为自身所知晓,但考之于旁人,乃是肉体上种种痛苦的自然反映。

其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

其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

其四,死苦,即面对死亡的痛苦。

其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之人分离的痛苦。

其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相遇的痛苦。

其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能遂愿的痛苦。

其八,五取蕴苦,佛家认为,这是痛苦的总根源。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构成众生之身体的五种基本元素。


163


在佛教看来,我们的“娑婆”世界即“堪忍”的意思,意谓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时时处处充满痛苦,必须安忍十恶、忍受三毒以及种种烦恼痛苦,才能生存下去。宇宙万象,生、住、异、灭,永不停息,山峰岩石,寿命也有尽头,一个血肉之躯,到底能够撑多久?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世间万物,安有例外?

在时间中,每一存在者总是流向它的不存在(灭)而不由自身决定,正如佛陀入灭时所言“一切万物无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