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智慧解脱,早在3世纪诃犁跋摩在其所著的《成实论》中就将部派佛教此中所说全概归纳为如下几个主要问题,现在看来也有对当代人积极探索的缘由:
第一,有我与无我的问题;
第二,过去、现在、未来之法是否真实的存在;
第三,心的性质问题;
第四,修行是顿得真谛还是渐次获得的问题;
五,修行境界问题
今天就第三点,心的性质问题,展开来大家探讨一下:
佛教认为解脱的关键在于“心”之去染现净,作为解脱主体的心,其本性是净还是不净?如何理解净与不净?围绕着这些问题,早期印度部派佛教就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即心性本净和心性本不净。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影响了印度大乘佛教,也影响了中国佛教。
一种观点认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包含如下含义:
一、从时间上言众生从“无始以来性体自净”,而染烦恼为后起;
二、尽管心性本净但众生仍不是“圣”,因为众生之心仍含有“染”的可能性,即“有心即染”;
三、染、净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染是暂时的、可断除的;而“净”是恒久的、不可断灭的,即“唯性净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 心性本来是染污的,只有彻底去掉染心才能得到净心,才是心性清净。比如有垢之器,器与垢非互为因,垢除器仍在。而贪与心相望必互为因,如何从贪心可解脱?因此众生解脱是由染心到净心的转化。
以上二种观点原因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烦恼的分类。佛教所谓烦恼是泛指众生身心发生的恼、乱、烦、惑、污、瞋等消极的、否定性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因素是妨碍修持达到觉悟的染相,因此都是对治去除的对象。有认为,指烦恼的现行;有认为,指烦恼的习气,如人处于睡眠状态一样,烦恼也可潜伏不彰。
二、烦恼与心的联系。
1.一种认为:不论其与心相应或不相应,烦恼的染污并不影响心的本性。
2.另种认为:烦恼与心常常相应而生,二者是共生,此念念生灭之心本身具烦恼相。
三、垢相究竟如何而生?
1、心是一种认识觉知作用,在取得形相以后,由形相产生烦恼,再染垢心。
2、心一发生作用,也就随即消灭,既然生时即灭,烦恼没有对其发生作用,又如何可能产生垢相?
3、心与烦恼既然互为因果,同时而生,就不能说心原本是清净的。
4、清净心与染污心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心”,既然众生之贪心是本然性的存在,那么此染污心之生起,除“贪势力”之外尚应有“自性”层面的原因。
随着我们对“心的性质”这一深奥话题的轻轻触碰,在佛教的智慧海洋中,心,是那艘载我们穿越生死轮回的舟,也是那面映照万物真相的镜。今日之谈,非为解答,愿你我都能如佛陀所教,以观照自心为始,于行住坐卧间,培养正念,抵达内心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