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一般认为有两条,即西域的传入和南方海路的传入,但史学家们认为,南方还有第三条陆路的传入通道。对于这三条路线在中国佛教早期传播中都有各自的贡献。
1.史籍记载较多的是:印度佛教最早经中亚陆路向中国传播,在当时中亚诸国人口稀少、不足以支持佛教寺院存在的情况下,遂假途而过,继续向东传入人口相对密集的汉地,并生根、发展。近代以来,考古学界和中国艺术史界不断有学者提出在佛教传入汉地问题上,海路的重要性优先于丝绸之路,认为佛教由海路传入中国比陆路早,后汉初年即汉光武帝之子楚王英信佛之前就由海路传入江淮。
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发现时间则以2-4世纪为限的佛像艺术品更加证明海路与陆路在早期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不断有长江流域发现汉末三国时期佛教相关造像的考古报道,一举填补了三国时期蜀川佛教资料的空白。随着这一研究的继续深入,早期中国佛教的面貌将会越来越清晰和丰满。

华岩佛教博物馆馆藏
"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拓片局部
年代:隋朝
2.佛教传入内地最早为西汉张骞时期,首要的通道就是由印度而西域再至长安、洛阳的路径。西域一线分为两路:
一是南路:南路自东向西,从敦煌出发,西行到鄯善国(今新疆若羌),沿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行进,过于阗(今新疆和田),再折向西北方向的莎车,越过葱岭,由此往西可至大月支、安息(今伊朗)等国,往南可入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及天竺境内。这一路中心是于阗国。
二是北路:北路自东向西,也由敦煌出发,到玉门关再折向北,经伊吾(今新疆哈密),西行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或从敦煌西进至楼兰国(今新疆罗布淖尔西北),折向北也到高昌。自高昌西行,经焉夷(今新疆焉者)、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过葱岭而至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康居(今阿姆河以北,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大片地x,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部地区)等国。往西南,可至大月支、罽宾等国。龟兹是这一路的中心。
鸠摩罗什走的是北路。法显先是走南路,到鄯善国时又折向北,再往南穿过沙漠,到达于阗,仍走南路。这两条线路,都在天山南麓,也称天山南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从东向西,自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玄奘曾走天山北路。

华岩佛教博物馆馆藏
佛教故事浮雕“佛陀成道图”
年代:2-4世纪
地区:犍陀罗
3.南方的传入路线还有一条陆上通道,这条路以四川为中心,从南部进入四川的通道有滇缅道,是经今缅甸、云南一线入川。四川北部有甘青道,是从益州(今成都)出发,沿泯江北上,到今天青海的格尔木,再往西到鄯善国,可继续西进于阗,也走上丝绸之路。东部出川的通道有褒斜道和金牛道,即所谓的古栈道。
“川滇缅”之间的通道可能在张骞出使大夏之早已以民间形式开通,但迟至东汉年间才与汉王朝建立正式的联系。如云南汉墓出土的钱币以及天竺和掸国(缅甸)的齿贝货币,刚好在史料记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起点是四川,途径云南缅甸,终点就是印度。

华岩佛教博物馆馆藏
【贵霜王朝银币】
直径为3厘米,不规整圆形
总而言之,佛教传入内地的三条线路中从现有证据看,应该是陆上丝绸之路为先,海路稍后,第三条路线(川滇缅道)则次之。通过不同的途径,依靠各自的传播方式形成最初的佛教传播根据地,并继而将佛教的信息传递到中原,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向中国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各自都发挥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