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青青草,春风瑟瑟波

暮春三月,细雨沾衣。寒食节携着千年清冷余韵,在草色初新的时节悄然降临。寒食节最动人的传说,莫过于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饥寒交迫,随臣介子推割股烹羹,以血肉之躯守护忠义。十九年后重耳登基为晋文公,介子推却携母隐入绵山,拒受封赏。晋文公焚山相逼,未料山火熄灭后,只见介子推紧抱柳树,以身躯护住母亲,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自此,百姓寒食禁火,插柳怀贤。


11

博物馆门前盛开一片“紫气东来”



在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的庭院深处,青烟袅绕,梵音低徊,一场关于生命、自然与信仰的对话正悄然展开。今日“寒食节”本为纪念介子推忠贞气节而生,禁火冷食的习俗中沉淀着中国人对清廉品格的追思。而佛教文化中的“戒定慧”三学,恰与这份克已守心的精神遥相呼应。寒食节的传说与佛门“无我利他”的教义,在青烟柳色间化作超越时空的明镜,照见中华文化血脉中不朽的赤诚与慈悲。

12

追忆丛林多少高僧捧卷独坐,身旁石案粗陶碗盏,亦暗合佛教过午不食的仪轨,恍惚间与古人“三日无火烧纸钱”的寒食传统重叠,禅门的清简之道,早已将节日的内核化作日常修行。追忆高古文物,多少器身铭文都记载着“以净食供佛”的仪轨。徐徐展开《清明上河图》,画中汴河畔的寺院门前,百姓正以青精饭供养僧众,在寒食的清风中完成了一次慈悲的共振,当阳光为七佛塔镀上金边,早课钟声自华岩寺传来,让我们暂离烟火,以清净身心体悟生死轮回的深意。

13

北宋.苏轼《寒食帖》(《黄州寒食诗帖》)就是最佳文字内容与寒食节的情感深度

关联。最爱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写,将寒食节的萧索与人生的苍凉完美统一,成为我们反思生死、追问意义的契机。《寒食帖》不仅是苏轼个人的生命注脚,更是寒食节的精神意象:在冷寂中坚守,于绝望中孕育希望。远眺华岩洞崖壁上,东坡写"佛"如惊雷破壁,浩然之气仍在石髓间奔涌,化作永恒的山魂。正如寒食之后必是清明,这种“向死而生”的感悟,正是留给后人最深刻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