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神韵 | 黄铁矿化腕足化石

黄铁矿化腕足化石是一种特殊的化石类型,结合了腕足动物的生物特征和黄铁矿化的矿物替代过程。

腕足动物: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具有两瓣钙质外壳,外形类似双壳类(如蛤蜊),但解剖结构完全不同。它们从寒武纪繁盛至今,尤其在古生代(如志留纪、泥盆纪)极为常见。

黄铁矿化:标本在缺氧、富硫和铁离子的沉积环境中(如黑色页岩、泥岩),生物遗骸中的有机质被黄铁矿替代,就形成金属光泽的矿物化化石。(常见于深水或静海环境,微生物分解产生硫化氢,与铁结合后沉淀为黄铁矿,逐步替代生物硬体结构。)


11

腕足化石

▲华岩地藏院古生物化石馆  黄铁矿化腕足化石

年代:‌‌泥盆纪

地区:广西


标本表面呈现金黄或银白色金属光泽,保留壳饰(生长线)黄铁矿化的精细结构。腕足化石在华南地区古生代泥盆系地层中均有发现,但黄铁矿化标本较为罕见。(原因:黄铁矿在潮湿环境中易氧化,产生硫酸铁晶体,容易导致化石膨胀碎裂。)博物馆此藏品,为两瓣钙质壳(背瓣与腹瓣),呈椭圆舌形,轻微不对称。壳长 3.5厘米,从壳喙(顶部铰合处)向外辐射的细密脊线,保留黄铁矿晶体的金属光泽。铰合线(两瓣连接处)保留齿槽或铰齿,黄铁矿填充导致铰合部呈现块状金属颗粒。整个壳体被黄铁矿完全取代,呈现均匀的钝金属光泽。



12


黄铁矿化腕足化石多产于黑色页岩或泥灰岩中,反映静海缺氧环境。常与笔石、菊石或浮游生物化石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