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修行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五百位圣者(即佛陀弟子中证得无学果的五百声闻)。阿罗汉是佛教修行中的最高果位之一,意为“断尽烦恼、超越轮回”的圣者。他们被视为佛陀教法的传承者和护持者。早期佛典如《法华经》《大般涅槃经》就提及众多阿罗汉,但未明确“五百”之数。汉传佛教中,《法住记》记载了十六罗汉受佛嘱托驻世弘法,后世逐渐演变为五百罗汉之说。
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佛经中有多种说法。如佛灭度后,大迦叶率五百阿罗汉在王舍城结集法藏。阿育王时,五百罗汉僧与五百凡夫僧合诵遗法,后来五百罗汉以神通飞往北方迦湿弥罗国。据《大唐西域记》卷三所载,五百罗汉前世为五百蝙幅,一同住在枯树上,一群商人在树下烧火取暖,大火烧及枯树。这时有个商人在树下诵经,众蝙蝠虽然被火所困,但爱乐法音而不忍离去,最终全被火烧死。因为他们曾有听法因缘,来世托生为人,随佛出家,听闻佛法,并一起证得圣果,成了五百罗汉。
年代: 宋
五百罗汉信仰在中国肇始于东汉,两晋时期有所发展,但此时相关的艺术创作和具体形象还未广泛流传。进入唐代,寺院壁画中常有“释迦弟子”“十六罗汉”“传法二十四弟子”“传法六十罗汉等有关罗汉题材的创作,为五百罗汉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玄奘法师译《法住记》就清楚地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名称和弘化的地方。在现华岩寺大雄宝殿的后壁上就嵌有唐代贯休大师木雕十六尊者。
▲华岩寺唐代贯休大师木雕十六尊者
五代时,罗汉崇拜兴盛,长安画家朱繇将五百罗汉入画,促进了五百罗汉题材的传播。同时,显德元年(954)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将雪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迁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宋代,宋太宗雍熙二年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十六罗汉与五百罗汉),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此后,各地寺院也纷纷建立五百罗汉堂。并且,宋代还有关于五百罗汉的图记、碑刻等,逐渐为五百罗汉确定了名号。
▲馆藏珍品 罗汉石雕头像
年代: 宋
清代禅宗兴盛,五百罗汉造像遍布全国,乾隆皇帝兴建万寿山大报恩寺及五百罗汉堂,并亲撰《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推动了五百罗汉信仰的进一步发展。

▲馆藏珍品 缂丝罗汉像
年代: 清
乾隆御制看门罗汉注荼半托迦

▲馆藏珍品 缂丝罗汉像
年代: 清
乾隆御制咲狮罗汉伐闍罗弗多罗
如今,许多地方的佛寺仍保留着五百罗汉堂,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景观和信众朝拜的场所。特别在雕塑或绘画中,五百罗汉形态各异,手持法器、坐骑不同,体现众多创意,充分反映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深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