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神韵 | 藤壶化石


藤壶化石是研究海洋古生态和地质演化的重要载体,其形态特征与生态信息为科学界提供了多维度研究视角。

藤壶化石的石灰质外壳结构与现生种类高度相似,壳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6片固定钙质板构成的基底,上部为1-2片可活动的壳板,形似微型火山口‌。其化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从始新世(约5600万-3390万年前)地层到更新世(约258万-1.17万年前)沉积层均有发现。


图片

藤壶化石

▲华岩地藏院古生物化石馆  藤壶化石

年代:‌‌第三纪

地区:广东


这一组标本分为:

1.(左侧一组)白脊藤壶化石的壳板表面保留有白色纵肋特征
2.(右侧一组)网纹藤壶化石则呈现淡紫色纵横交织的条纹。
当时鲜活的成体藤壶持续分泌钙质,生命力旺盛,壳体厚度和纹饰(如白脊藤壶的纵肋、网纹藤壶的紫色条纹‌)随环境压力变化,钙质逐渐被方解石或硅质替代,形成化石。壳体内部空腔已被矿物质填充,但原始结构‌这些形态细节在现今2组化石中都清晰保留。
经过亿万年的‌板块运动,构造抬升使含藤壶化石的地层(如始新世至更新世沉积层‌)暴露于地表,便于我们发现了它。


图片


第三纪的藤壶化石记录显示:
1.由于螃蟹等捕食者的出现,迫使藤壶演化出防御性结构,如有些化石标本中可见包裹肉茎的钙质层,印证了物种间的生存压力‌。

2‌.部分藤壶附着于鲸类、海龟等大型海洋生物体表,当宿主死亡沉入海底时,藤壶壳体与宿主遗骸共同被沉积物覆盖,形成共生埋藏化石。在桶冠鲸藤壶化石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分析揭示了史前鲸类迁徙路线与现生种群的一致性,甚至存在多条未被记录的路径‌,必须点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