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华岩寺佛教博物馆隆重推出《灵蛇舞瑞》蛇文化专题艺术展览,乙巳年用蛇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生物为线索,系统梳理其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文化演变历程。蛇,既是远古先民敬畏的自然力量化身,又是佛教、道教等宗教体系中的神圣符号,最终演变为中国十二生肖中极具特色的文化意象。本次展览通过130余件珍贵文物、典籍文献、艺术创作,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探索蛇文化从神圣到世俗的完整发展脉络。
一、蛇的图腾崇拜:远古信仰的起源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蛇因其神秘的生命力和蜕皮重生的特性,成为许多原始部落的图腾象征。
1. 华夏文明的蛇图腾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蛇与龙有着密切的关联。伏羲、女娲的形象常被描绘为人首蛇身,象征着创世与繁衍。
▲汉代伏羲女娲画像石
《山海经》中记载的"人面蛇身"神灵多达十余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在我们此次展览中大量出现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就象征着生命繁衍的神秘力量。
▲汉代伏羲女娲双龙画像砖
▲汉代伏羲女娲画像
这些古老文化中的蛇图腾,无不体现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同时也揭示了人类早期对蛇类"死而复生"(蜕皮)、致毒与疗愈等矛盾心里特性的敬畏心理。
二、随着文明的发展,蛇的象征意义逐渐融入宗教体系,成为神圣与智慧的化身。
1. 佛教中的蛇(那伽)
佛教将蛇(那伽)纳入其庞大的神灵体系,赋予其多重象征意义。在佛本生故事中,蛇王目真邻陀(Muchalinda)在佛陀悟道时以蛇身为其遮风挡雨,这个经典场景寓意智慧庇护修行者。展览中一尊来自清代的大鹏金翅鸟铜佛龛,生动再现了这一神圣时刻。
▲清代大鹏金翅佛龛
蛇作为佛教的天龙八部护法神的那伽形象,其威严法相令人肃然起敬。《大智度论》将蛇比喻为"嗔恚之毒",因此龙树菩萨底座、背光皆由蛇身护体,告诫修行者需以智慧之药对治。
▲公元十世纪 吴哥龙树菩萨铜像
2. 道教中的灵蛇
道教将蛇纳入其宇宙观和修炼体系。四象中的玄武由龟蛇合体而成,象征北方水位,主掌长生。代表长寿与守护。▲汉代玄武纹帷幔座
▲民国广目天王瓷塑像 ▲清代真武大帝木塑像
玄武形象的演变脉络从战国时期的龟蛇分离造型到汉代瓦当上的抽象组合、再到元代永乐宫壁画中完美的龟蛇合一形象,直到真武大帝手中的执蛇形象,充分反映了道教宇宙观的成熟过程。
三、十二生肖与民间信仰
随着宗教文化的世俗化,蛇逐渐融入民间生活,成为十二生肖之一,并在民俗中衍生出丰富的象征意义。民间既有“蛇进家不能打”的敬畏,也有“蛇梦预示吉凶”的占卜习俗,体现了对自然神灵的双重敬畏。艺术展通过年 画、剪纸、民俗器物等展品,生动展现蛇在民间文化中的多元面貌。
▲清代五毒童袄
展览序言中指出:"观蛇之蜕皮,当思烦恼之解脱;见蛇之盘绕,应悟智慧之圆融。"《灵蛇舞瑞》展览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蛇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璀璨光芒。从原始崇拜到宗教哲学,再到民俗生活,蛇始终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华岩佛教博物馆通过这次开创性的专题展览,不仅构建起完整的蛇文化阐释体系,更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展期本月18日即将结束,请速速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