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呗是一种以短偈形式赞唱佛、菩萨的颂歌,可有乐器伴奏,为印度佛经讲唱的原始形态。当早期印度梵呗传入中土以后,中土称其为“转读”。慧皎《高僧传·经师篇》解释道:“然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管弦。”可见,印度梵呗传入中土后分化成了两种形式,即转读和梵呗,“咏经”为转读,“歌赞”称梵呗。
印度梵呗传入中土后,逐渐走上了本土化的道路。除了梵呗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之外,它的曲调也具有了中国特色。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梵呗之源,多认为始于曹魏之时的“鱼山梵呗”,而为此做出重要贡献的则是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文坛才子—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乃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曹操曾经认为曹植是儿子中最可成大事者。建安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从此,曹植的生活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爵位和封地被迫不断迁换,终年过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四十一岁时,曹植死在他的最后一个封地陈郡,谥号“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因他生前常游鱼山,因此其子曹志便将其遗骸迁葬于鱼山。
曹植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因缘,并对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影响至今。关于曹植与中国佛教梵呗的“殊胜因缘”,有着一段神奇的历史传说。
《出三藏记集》卷一二载有僧祐编《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其中有《陈思王感鱼山梵声制呗记》,此书已经散佚,而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在《魏陈思王曹子建辩道论》之后有一段文字: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初封东阿郡王,终后谥为陈思王也。幼含珪璋,十岁能属文,下笔便成,初不改定,世间术艺无不毕善,邯郸淳见而骇服,称为天人。植每读佛经,辄流连磋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扬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莫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慕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光显,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六契。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和“私制转七声”中的“七声”,当指我国传统雅乐音乐中的七个音级,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像这样的“七声升降曲折之响”,无疑使西域梵呗包含了很大一部分本土化的成分。
由上引文献可知,陈思王曹植游览鱼山(又名“渔山”,今山东东阿境内)时,听闻空中传来一连串梵响,清扬悦耳,美妙动听。他仔细聆听后模拟其音调记录成谱,并依据《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纂唱词填入曲中,创作而成中国最初之“梵呗”,留予后人参照,后世称之为“鱼山梵呗”。这便就是曹植“鱼山制梵”的传说。
(曹植所作习称《太子颂》《睒颂》等,后世总称为“鱼山梵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