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射珊瑚(Tetracoralla):已灭绝的古生代珊瑚,因其隔壁数多为四的倍数而得名,又称皱纹珊瑚。其骨骼构造复杂,包括外壁、萼部和隔壁系统。单体形态多样,如角锥状、弯锥状或圆柱状;复体则呈丛状或块状,通过不同出芽方式形成。内部横板结构可反映古海洋环境。
▲华岩地藏院古生物化石馆
四射珊瑚黑原石
年代:泥盆纪
地区:秦岭
该标本为泥盆纪黑原石,整体呈深灰褐色,表面覆盖沉积岩基质,到处可见珊瑚骨骼的原始结构。单体珊瑚形态保存完整,横截面呈圆柱状,可观察到丛状生长趋势,符合四射珊瑚目(Tabulata)的典型特征。
▲华岩地藏院古生物化石馆
四射珊瑚原石
年代:泥盆纪
地区:秦岭
秦岭地区的泥盆纪四射珊瑚种类丰富,包括弯孔珊瑚、阿莱珊瑚等。这些化石赋存于中晚泥盆世(约4.0亿—3.6亿年前)的海相灰岩地层中,显示该区域曾为古特提斯洋浅海造礁环境。标本以复体珊瑚为主,骨骼细节清晰,如鳞板带、横板带及复中柱结构。
▲华岩地藏院古生物化石馆
尊义珊瑚化石
年代:志留纪
地区:贵州
贵州志留纪珊瑚化石以单体形态为主,常见锥柱状或圆柱状结构,表面饰有粗细不等的皱纹,排列方式多样,包括波浪状和螺旋状。标本直径3-5厘米,内部结构复杂。化石主要分布在湄潭等地的志留系地层中,与三叶虫动物群共生,反映了志留纪初期古海洋环境的特征。
▲华岩地藏院古生物化石馆
珊瑚化石
年代:二叠纪
地区:新疆
标本颜色深褐色,由珊瑚虫骨骼石化形成,质地坚硬,表面可见清晰的生长纹路和分节结构。体径约12厘米,珊瑚床板具有稳定的层位分布,呈阔锥状单体,隔壁厚且基部加厚显著,是二叠纪地层划分的重要标志。体径约1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