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从铁血到慈悲的蜕变

佛陀涅槃约二百年时,孔雀王朝统治印度。约公元前273-前232年间,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在位。他积极扩张领土,几乎统一了除印度半岛南部的所有国土。当时的征服战争异常残酷,可能因为血腥气太重,促使阿育王从战争的狂热之中清醒过来。他深深地谴责自己嗜杀成性的残暴行为,在沙门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他认为,“达磨的征服乃真正之征服”,“依法胜,是最胜”。

1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做了四件大事:一是树立法敕,宣示皈依:二是召集高僧结集佛教经典;三是广建佛塔,供养舍利;四是派遣僧人,到国外传教。阿育王还亲自到佛陀的故乡去朝拜,并且树立石柱记载此事。

2

据佛教史籍记载,阿育王役使鬼神,在一夜之间同时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这些记述,神话色彩颇为浓厚。但是,阿育王曾经发掘过佛舍利塔,并且在各地修建了新的佛舍利塔,已经得到现代考古发掘的证实。据法显《佛国记》,有一二座宝塔因为结构牢固,阿育王未能开掘,传说是因为地下有龙王保护。现今考古发掘证实阿育王未曾发掘的就是蓝莫塔(位于今印度中部巴斯提县)。中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等到达印度,都曾经礼拜过此塔。


3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毗舍离国西北部有座塔,阿育王所建,旁边有石柱,高五六十尺,顶部为狮子形。最近印度学者发掘了这一遗址,这个狮子像就是现存石柱之中最早的样式,被称之为巴拉克石柱。阿育王派遣许多高僧到各地传播佛法,其涉足的地方拓展到中亚、西亚一带,最远处到达埃及、希腊。传教僧所至为取得当地人的崇信,出示佛舍利并且建塔供养,就是一项极具弘法效果的活动。


4

阿育王派遣到印度南部传教的僧人大天,成立了制多部。制多,也称支提,是类似于塔样的纪念物。有舍利的叫塔,无舍利的叫制多。制多部活动的中心在印度东南部。这里的佛塔称为“阿摩罗缚提塔”,塔身刻有铭文“大制多”。这一建筑一直保存到 1895 年。雕刻精美,描绘了佛陀一生行事以及本生事迹的浮雕。“制多”一语有“积聚”的意思,是说佛陀的福分与功德全部积聚于此。制多上一般都刻有佛经经文,也有一些史籍将这些刻写在塔身的经文称之为“法舍利”,与佛祖遗言“以法为师”相契合。


5

据《摩崖法敕》(第十三)记,阿育王为宣扬其达磨治国的德政,曾使“希腊王安条克所住之处,及北部的托勒米、安提柯、马伽斯以及亚历山大四王所住之处,南部的朱拉王国、潘地亚王国和锡兰,皆得法胜”。


6

阿育王第三次结集后,由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派遣,十几位上座分成九路,到毗邻国家和地区布教。其中末阐提到罽宾和犍陀罗,摩诃勒弃多到臾那世界(希腊移民聚居区);末士摩到雪山边国(尼泊尔),须那和郁多罗到金地(缅甸或马来半岛),摩哂陀到师子洲(斯里兰卡)。阿育王后期,佛教的影响西达地中海,北到克什米尔、白沙瓦,南到斯里兰卡,进入东南亚。


7

佛教由此分为两条对外传播路线:以斯里兰卡为基地并向东南亚传播的,称作南传佛教;以克什米尔、白沙瓦为中心,继续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和我国的于阗、龟兹传播的,叫做北传佛教。北传佛教最大成果就是汉传佛教的形成与兴盛,以及印度佛教与吐蕃宗教信仰结合而形成的藏传佛教。当我们追溯这些跨越山海的足迹,看到的不仅是宗教的扩散,更是人类对智慧与和平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