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佛教界抗战时期光辉篇章——烽火伽蓝

1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首脑中心与指挥中枢,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重庆佛教界在此历史洪流里,秉持爱国爱教的精神,积极投身抗战,以多种方式践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从凝聚民心到救死扶伤,从文化教育到安全庇护,全方位支持抗战事业,成为抗战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2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乐观法师在上海倡导组织了“上海僧伽救护队”,投身于枪林弹雨之中救护受伤抗日士兵和民众。上海沦陷后,乐观法师辗转来到重庆,住慈云寺,并拜太虚法师为师。两位高僧倡议重庆佛教界成立僧伽救护队,这一倡议得到了重庆各大寺庙的热烈响应。


11

1940年3月18日,重庆第一支僧侣救护队在慈云寺正式成立,由慈云寺方丈澄一和尚为首,觉通和尚、乐观法师为副。慈云寺从120名备选人员中挑选出60名身强力壮的青年僧人,经过短期的医护、军事、政治常识培训后,便投入到紧张的救护工作中。

12


13


14

江北的香国寺联合周边几个寺院,迅速组建起一支50人的救护队伍。香国寺历史悠久,殿宇巍峨,曾是嘉陵江畔声名远播的宝刹,寺内僧众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积极响应号召,他们和其他寺院的僧人汇聚在一起,共同为抗战救护贡献力量。平日里,他们在寺庙中修行礼佛,研习佛法;警报响起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披上救护装备,冲向危险区域。


与此同时,重庆华岩寺与华岩佛学院也行动起来,挑选出50名精壮青年,成立了僧伽救护队。华岩寺又名花岩寺,历史悠久,乃蜀川名刹、西南十大丛林之一,有“巴山灵境”之称。寺内僧众秉持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积极投身到救护队的组建当中。这些队员们在寺内潜心修行,佛法造诣深厚,而当国家面临危难,他们毅然放下手中的经卷,学习救护知识,为守护同胞生命而战。


3

这三支僧侣救护队队员们身着黄色圆领短装,佩戴红色“佛”字袖章,活跃在长江嘉陵江的两江四岸,出没于山城的大街小巷。每当空袭警报拉响,他们就迅速放下法器、经书,换上队装,背着救护药包,扛着担架奔赴被炸地区。1940年6月12日,日机轰炸江北一带,慈云寺救护队员们不顾敌机来袭,毅然乘船前往北岸救援,从滚烫的瓦砾中救出100多名受伤百姓,其中20多名重伤人员被转送医院急救。


在1941年6月5日的较场口大隧道惨案中,上千名无辜百姓窒息死亡。三支救护队纷纷赶来,全力投入抢救任务。在完成救援后,法师们在群众遇难的洞口施放焰口三日,设坛祭奠遇难同胞,梵诵经文、超度亡灵,在市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据统计,仅1940年至1941年,重庆僧侣救护队救死扶伤人数就达3000余人,他们的英勇事迹受到了国民政府的明令嘉奖,还被市民称赞为“菩萨兵”。


1


华岩寺在抗日战争中,以佛教特有的慈悲济世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将宗教场所转变为重要的战时救护站、难民收容所、物资募集点和精神堡垒。其僧侣救护队在轰炸现场的英勇表现、对大量难民的慷慨收容、为支援前线进行的持续募捐、以及通过法会凝聚民心士气等活动,都生动诠释了中国佛教徒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责任与担当。华岩寺的抗战历史,是重庆乃至中国佛教界爱国爱教光荣传统的重要篇章,也是重庆这座英雄城市抗战记忆中的闪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