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恺法师,号智昭,蜀地崇庆(今崇州)三江镇牂牁寺僧人也。幼具慧根,早慕空门,出家后勤勉向学,尝肄业于成都空林佛学院,奠定佛学根基。民国二十一年(1932)五月,负笈北碚缙云寺汉藏教理院,为早期学僧之一。二十五年(1936),入选新创之专修科第一届,精研教理,二十六年(1937)一月于普通科首届毕业,续修专修科,至二十八年(1939)七月圆满结业,为汉院培育之首批高阶僧才。
是时,南川金佛山久历兵燹,寺宇荒颓,僧纲不振。南川县府暨地方士绅深忧法脉中绝,乃恳请太虚大师遣贤整顿。大师念及心恺法师学养兼具,刚从专修科毕业,遂委以金佛寺住持之职,期以新学振起山门。
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月,心恺法师衔命赴金佛山。彼时距其毕业仅半月,金佛寺“荒草满山、寺宇杂乱”,满目疮痍。法师虽初至,然以振兴为己任,察寺院之颓势,思整顿之良策。然未久,法师即返渝,未再履任。八月中旬,法舫法师、又信法师与李子宽居士赴山,仍向住寺斋婆张福贞等宣示“金佛寺现由心恺法师住持”,待其返山接管——足见太虚大师与汉院对法师之期许未改,而地方亦翘首以盼。
法师虽未久驻金佛山,然其为汉藏教理院派往金佛寺之首位住持,实开汉院介入金佛山佛教革新之先河。其后法舫、又信诸贤继往开来,筹组佛学会、整饬寺规,皆承此启绪之功。
离金佛山后,法师返汉藏教理院任助教,兼中国佛学会讲演股干事,续弘法业。民国二十九年(1940)起,回籍崇庆弘法,于普净佛学社宣讲《大乘百法明门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听者云集;又筹备中国佛学会崇庆分会,播撒正信种子。后受聘成都空林佛学院,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培育僧材;民国三十一年(1942),住持崇庆白塔山,兴修殿宇,安僧办道。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十七年(1948),汉院同学会名册载其常住牂牁寺,且被聘为导师,可见其德望素著,为僧俗所钦。
法师一生,以学养立身,以弘法为任,虽驻金佛山时日甚短,然其为汉院革新地方佛教之先声,于金佛山法脉传承,功不可没。今勒石记之,既彰法师之绩,亦明佛法兴衰系于因缘,而贤者之足迹,虽暂犹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