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佛教界抗战时期光辉篇章——僧侣从军

1

抗战烽火中,重庆作为全国抗战的指挥中枢,汇聚起四万万同胞的抗争力量。重庆佛教界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深厚情怀,将青灯古佛的修行之地化作救亡图存的前沿阵地,用慈悲与勇气交织成一曲爱国爱教的壮歌。

2

1940年的重庆,山河大地都在哭泣。“士卫国捐躯,佛门当以无畏示人。”圆瑛法师的这句话,诠释佛门大义。


1937年,五台山然秀法师带着一群和尚,主动找到正在开展山地游击战的聂荣臻,提出了要参加抗战,上阵杀敌的要求。抗日“僧人自卫队”由此成立,人数多达480人。后来这支特殊的队伍被编入部队,称为“和尚连”。在整个抗战时期,“和尚连”随八路军先后参加了大、小战斗数百次,打出了威风和名声。


3

袈裟之下,亦有铠甲。重庆佛教界部分僧侣也毅然脱下僧袍,扛枪上阵杀敌,甚至学开车,学机械化作战,投身到抗击日寇的前线战场。


1942年11月,重庆巴县僧尼光明法师和海芳法师毅然卸下僧装入伍。


1943年12月,南岸慈云寺有14人参加了当时国民政府组建的远征军运输队,在滇缅公路上留下车轮与足印,部分僧人牺牲在异国他乡。


1944年12月,重庆汉藏教理院(缙云寺)寺僧慈能等人,重庆罗汉寺僧续印等,褪去僧袍换上军装报名上了前线。


1945初,来渝的显明法师也入伍,到印度参加机械化部队训练。


他们以“护国即护教”的信念,打破清规戒律,让经文里的“无畏”化作枪膛里的勇气。


3

“这不是破戒,是最大的持戒。”太虚大师的这句开示,成为抗战时期佛门弟子的精神支柱。据统计,抗战期间有超过10万僧尼以各种形式参与救国,其中直接参军者达5000余人。他们直接拿起武器,与侵略者浴血奋战。

1


1945年8月迎来抗战胜利,重庆罗汉寺的钟声响彻云霄。住持宗镜法师含泪对民众说:“今日方知,佛门所谓大慈悲,原是与苍生同喜同悲。”


1

这些从军的僧侣们,在护国护寺的大前提下,打破了佛教忌杀生的戒律,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谱写成重庆佛教界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在抗战的烽火中,佛门弟子袈裟染血,以无畏的勇气,诠释“慈悲”的内涵:最深的修行不在禅堂,而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