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首脑中心与指挥中枢,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重庆佛教界在此历史洪流里,秉持爱国爱教的精神,积极投身抗战,以多种方式践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从凝聚民心到救死扶伤,从文化教育到安全庇护,全方位支持抗战事业,成为抗战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1940年的重庆,空袭警报如泣如诉。乐观法师与太虚法师振臂一呼,重庆佛教界的三支僧侣救护队应声而起——慈云寺60名僧人放下法器,背起药箱;香国寺联合周边寺院的50名僧众,踏过嘉陵江的晨雾;华岩寺与华岩佛学院的50名精壮青年组建圣迹救护队,黄色短装配红色“佛”字袖章,成为焦土上的生命符号。
他们在轰炸间隙穿梭,1940年6月12日江北轰炸中,慈云寺僧人冒死乘船渡江,从滚烫瓦砾中抬出100余名伤者;1941年较场口大隧道惨案,三支队伍彻夜不休,既有担架上的急促呼吸,也有法坛前的悲悯梵音,三日焰口超度,让惊魂未定的市民看见苦难中的微光。两年间,这抹“佛”字红救下3000余生命,国民政府嘉奖令上的墨迹,映着他们被硝烟熏黑的脸庞。
敌机频繁空袭给重庆民众带来巨大威胁,为保障民众安全,许多寺庙组织僧侣上街维持秩序。当空袭警报响起,僧侣们迅速行动,引导民众有序转移到安全的隐蔽场所。他们熟悉周边环境,能快速疏散人群,避免慌乱造成的踩踏等事故。华岩寺更是未雨绸缪,开辟防空洞,为附近百姓提供躲避敌机轰炸的安全庇护所。
当敌机轰鸣时,僧侣们的身影比警报更及时。他们站在街头巷尾,用僧袍下摆示意方向,将惊惶的市民引入隐蔽处。华岩寺防空洞的油灯下,岩壁上的划痕记录着曾经一次次与死神的擦肩。
因太虚大师之努力,重庆佛教届抗日以慈云寺为中心全面开展,仅慈云寺一次就派出十四名青年僧侣经过训练都会开汽车(当时海潮音专刊报道),后来全部参加抗日远征军赴印度运输大队。
慈云寺抗日远征军运输大队,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轰炸身亡的首位牺牲队员印宏法师,梁平人,在梁平正莲寺出家,牺牲的时候年仅二十一岁。
重庆佛教界又华岩寺,慈云寺,罗汉寺,香国寺等联合组织青年僧人参加抗日远征军,分别参加机械部队和运输大队,最终均牺牲在缅甸野人山等地,一个也没有回来。
重庆佛教界的抗战史,是袈裟与硝烟的相遇,是经卷与战旗的共鸣。从救护队的担架到“佛教号”的机翼,从义学的课本到金佛山的菜苗,他们用千百种方式证明:爱国,是最深沉的信仰;护民,是最庄严的佛事。八十年后的今天,那些藏在青史里的慈悲与勇气,依然在提醒我们:精神的火炬,永远照亮民族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