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佛教界的抗战担当:爱国爱教的光辉篇章

1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首脑中心与指挥中枢,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重庆佛教界在此历史洪流里,秉持爱国爱教的精神,积极投身抗战,以多种方式践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从凝聚民心到救死扶伤,从文化教育到安全庇护,全方位支持抗战事业,成为抗战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1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乐观法师在上海倡导组织了“上海僧伽救护队”,投身于枪林弹雨之中救护受伤抗日士兵和民众。上海沦陷后,乐观法师辗转来到重庆,住慈云寺,并拜太虚法师为师。两位高僧倡议重庆佛教界成立僧伽救护队,这一倡议得到了重庆各大寺庙的热烈响应。


1940年3月18日,重庆第一支僧侣救护队在慈云寺正式成立,由慈云寺方丈澄一和尚为首,觉通和尚、乐观法师为副。慈云寺从120名备选人员中挑选出60名身强力壮的青年僧人,经过短期的医护、军事、政治常识培训后,便投入到紧张的救护工作中。


江北的香国寺联合周边几个寺院,迅速组建起一支50人的救护队伍。香国寺历史悠久,殿宇巍峨,曾是嘉陵江畔声名远播的宝刹,寺内僧众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积极响应号召,他们和其他寺院的僧人汇聚在一起,共同为抗战救护贡献力量。平日里,他们在寺庙中修行礼佛,研习佛法;警报响起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披上救护装备,冲向危险区域。


与此同时,重庆华岩寺与华岩佛学院也行动起来,挑选出50名精壮青年,成立了圣迹救护队。华岩寺又名花岩寺,历史悠久,乃蜀川名刹、西南十大丛林之一,有“巴山灵境”之称。寺内僧众秉持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积极投身到救护队的组建当中。这些队员们在寺内潜心修行,佛法造诣深厚,而当国家面临危难,他们毅然放下手中的经卷,学习救护知识,为守护同胞生命而战。


这三支僧侣救护队队员们身着黄色圆领短装,佩戴红色“佛”字袖章,活跃在长江嘉陵江的两江四岸,出没于山城的大街小巷。每当空袭警报拉响,他们就迅速放下法器、经书,换上队装,背着救护药包,扛着担架奔赴被炸地区。1940年6月12日,日机轰炸江北一带,慈云寺救护队员们不顾敌机来袭,毅然乘船前往北岸救援,从滚烫的瓦砾中救出100多名受伤百姓,其中20多名重伤人员被转送医院急救。


在1941年6月5日的较场口大隧道惨案中,上千名无辜百姓窒息死亡。三支救护队纷纷赶来,全力投入抢救任务。在完成救援后,法师们在群众遇难的洞口施放焰口三日,设坛祭奠遇难同胞,梵诵经文、超度亡灵,在市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据统计,仅1940年至1941年,重庆僧侣救护队救死扶伤人数就达3000余人,他们的英勇事迹受到了国民政府的明令嘉奖,还被市民称赞为“菩萨兵”。


2



除了救护队,重庆佛教界还有部分僧侣毅然脱下僧袍,扛枪上阵杀敌,甚至学开车,学机械化作战,投身到抗击日寇的前线战场。


1942年11月,重庆巴县僧尼光明法师和海芳法师毅然卸下僧装入伍。1943年12月,南岸慈云寺有14人参加了当时国民政府组建的远征军运输队,部分僧人牺牲在异国他乡。1944年12月,重庆汉藏教理院(缙云寺)寺僧慈能等人,重庆罗汉寺僧续印等,报名上了前线。1945初,来渝的显明法师也入伍,到印度参加机械化部队训练。


这些从军的僧侣们,在护国护寺的大前提下,打破了佛教忌杀生的戒律,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事迹成为了重庆佛教界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


3


在全民抗战的浪潮中,捐机运动成为各界支援抗战的重要行动。重庆佛教界积极响应全国号召,投身到捐献飞机的热潮里。彼时,一架飞机的购置费用不菲,可重庆佛教界凭借着坚定的爱国信念,在各大寺庙的倡导下,发动僧众与信众踊跃捐款。他们或是节省日常用度,或是四处奔走劝募,一点点汇聚起珍贵的资金。


历经不懈努力,重庆佛教界成功捐献出“佛教号”飞机。这架承载着重庆佛教界爱国深情的飞机,加入到激烈的空战中,翱翔在祖国蓝天之上,与日军战机展开殊死搏斗,为保卫祖国领空、抵御日寇空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彰显出重庆佛教界在抗战中的有力担当。


4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众多国家机关亟需办公与栖身之所,重庆佛教界纷纷敞开寺门,将房产腾出让予国家部门使用,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后方建设。其中,华岩寺的贡献尤为突出。


华岩寺不仅将位于赣州街的房产腾出,供经济部等部门办公使用,其本市内的主体寺院部分,也被留作国家经济部、财政部及天津银行等单位的办公场所。寺内僧众则主动缩减自身活动空间,在条件简陋的偏殿或临时搭建的屋舍中坚持修行与佛事活动。这种“以寺为家”的奉献,为战时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让国家部门得以集中精力统筹抗战事务,彰显了佛教界“护国利民”的担当。


凝聚民心,鼓舞抗战决心


重庆佛教界凭借自身的宗教影响力与信众基础,成为凝聚民心、鼓舞抗战决心的重要力量。各大寺院利用佛事活动、讲经说法等契机,向广大信众和民众宣扬爱国精神与抗战大义,将佛教的慈悲理念与保家卫国的责任紧密相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励大家团结一心、共御外敌。在多次护国息灾法会上,法师们不仅诵经祈福,还宣讲抗战形势,让民众在精神上得到慰藉的同时,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这种精神层面的鼓舞,如同火炬照亮了人们在战争阴霾下前行的道路,使更多人投身到支援抗战的行动中。


开办义学,培育抗战希望


为了给流亡的难童和当地因战乱失学的儿童提供教育机会,众多寺院纷纷开办佛教社会义学,也就是社会小学。华岩寺、双桂堂等寺院,利用寺内空间作为教室,组织僧侣和热心居士担任教师,克服物资匮乏、环境动荡等困难,开设基础课程,让孩子们在乱世中得以继续学业。这些义学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建设储备人才,成为培育抗战希望的摇篮。孩子们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心中种下爱国与自强的种子,日后成长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


施医施药,践行救死扶伤


双桂堂药局、华岩寺药局慈云寺药局等寺院开办的慈善药局,在抗战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战争导致的医疗资源短缺、民众伤病频发的困境,药局免费为百姓施医施药。寺院僧侣中的医者与聘请的专业郎中,不辞辛劳地为伤病者诊治,他们凭借传统中医知识和慈悲之心,救助了无数百姓。无论是空袭后的伤员,还是饱受疾病困扰的民众,都能在这里得到及时救治。药局还会根据时节和疫病流行情况,熬制预防汤药免费发放,在缺医少药的战时,极大地保障了民众的健康,诠释了佛教救苦救难的精神。


维持秩序,保障民众安全


敌机频繁空袭给重庆民众带来巨大威胁,为保障民众安全,许多寺庙组织僧侣上街维持秩序。当空袭警报响起,僧侣们迅速行动,引导民众有序转移到安全的隐蔽场所。他们熟悉周边环境,能快速疏散人群,避免慌乱造成的踩踏等事故。华岩寺更是未雨绸缪,开辟防空洞,为附近百姓提供躲避敌机轰炸的安全庇护所。在黑暗的防空洞中,僧侣们安抚着民众的恐惧情绪,让人们在危险时刻感受到温暖与安心。他们用行动守护着民众的生命安全,成为战时城市秩序的维护者。


4


以太虚法师为首的佛教领袖级人物,在抗战时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太虚法师不仅号召佛教界捐款,支持抗战,还带领“中国佛教访问团”到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宣扬中国抗战,粉碎日寇对中国抗战的污蔑。


1943年元旦来临之际,104岁的虚云法师在重庆慈云寺和华岩寺分别举行护国息灾法会,为抗战祈福。法会在晚上8点开始,以避免敌人空袭,重庆数以万计的居民每天都前来捧场,听大师诵经。虚云法师的法会不仅凝聚了民众的抗战信心,也展现了佛教界在精神层面对抗战的支持。


5


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佛教寺院也成为了民众的庇护所和精神家园。例如,位于市中区的罗汉寺,虽然殿堂在日机的轰炸中全被炸毁,但僧侣们依然在临时用木板和布篷搭成的简易房屋里住宿和做佛事,为民众提供精神慰藉。


慈云寺大门墙上写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这一理念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践行。寺院不仅是僧众修行的场所,更是抗战时期爱国活动的重要据点,僧侣救护队从这里出发,奔赴各个受灾现场,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重庆佛教界在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事迹,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慈悲为怀,救死扶伤;以爱国为念,奔赴前线;以物力支援,保障后方;以宣传为器,凝聚力量;以善举济世,守护民生。他们的行动充分展现了重庆佛教界爱国爱教的良好形象,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铭记重庆佛教界的抗战担当,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