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灵官·燕子·羊口诸洞探秘 —— 道坚法师

11

金佛山位于重庆南川,群峰叠翠如黛,特色有“三十六峰”之雄、“一百零八隐修洞”之幽。此山不仅有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更浸润着深厚的佛道文脉——相传这里是燃灯古佛的道场,因常年云雾缭绕,绝壁直逼云天,得名“云天佛国”;又因燃灯古佛象征光明与智慧,又称“光明世界”。


佛教名山多有专属雅称,皆是山水与信仰交融的印记: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气候清凉宜人,被誉为“清凉世界”;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冬日积雪,银装素裹,称“银色世界”;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道场,临海而立,浪涌佛音,号“海天佛国”;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香火鼎盛,有“莲花佛国”之称;云南鸡足山传为迦叶尊者道场,山形如鸡足,得“南方佛国”之誉。而金佛山的“云天佛国”,恰以云雾为魂、绝壁为骨,在一众佛国胜境中,独得一份“云在山间绕,佛在云中现”的空灵。


11


山之地下,更藏着喀斯特的精华——灵官洞、燕子洞与古佛洞等,共同构成金佛山三大高海拔地下河洞穴系统,洞体相连、水道互通,如大地的脉络般,记录着亿万年水文地质的变迁。为识此山真容,我踏遍峰峦,寻访洞窟,终在一日循着旧迹,开启了一场穿越灵官、燕子、羊口诸洞的寻秘之旅。


出凤凰寺,约半小时,脚下路径渐入浓荫,金佛山生态石林便在眼前铺展。此地石峰错落如迷宫,最易引人失路,可也正是这份“迷路”的意外,藏着最动人的景致:石峰或如昂首嘶鸣的野马,鬃毛似要迎风飞扬;或似卧地休憩的水牛,脊背覆着青苔,透着慵懒;更有石屏薄如展翅雄鹰,石纹如羽,似要乘风而起。我沉醉其间,回过神时已不见来时路,幸而石缝间藏着惊喜——几株高大的红豆杉挺立,翠绿叶片间缀着朱红果实,晶莹如玛瑙,摘一颗入口,清甜在舌尖化开,是山野独有的馈赠。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石林竟是金佛山特有药材的“天然圃地”:叶片薄而尖、透着青气的是金佛山黄连,仅在此山高海拔石缝间生长,是清热燥湿的良药;枝干带刺、小叶翠绿的是金佛山刺黄柏,树皮可入药,能泻火解毒;还有贴着岩石生长的金佛山玄参,根茎粗壮,开着淡紫色小花,是滋阴降火的珍品;连石缝间不起眼的南川升麻,都带着独特的药香,是当地医者珍视的药材。此外,川芎的清冽、当归的温润、藁本的微苦、牛耳大黄的清劲漫入鼻腔,指尖拂过草药叶片,满是草木的疗愈气息,让人恍然觉出,这石林原是座藏着天地灵气的草药宝库。待循着杜鹃花丛的艳色绕出石林,才发觉已在石间流连了许久。


歇罢,便向灵官洞行去。山路渐陡,浓荫愈深,待洞口在崖壁间显露,一股古朴气息便扑面而来。这洞窟既是金佛山道家文化的核心遗迹,亦是地下河系统的重要节点,最深处可通羊口洞,860米长的通道内,虽暗河水量已减,却仍能从岩壁的湿润痕迹中,想见昔日水流潺潺的模样。


直下四十米进入灵官洞,凉意漫过周身,石道蜿蜒间,景致渐次铺展:左侧岩壁有天然凹陷,形似卧榻,石面被岁月磨得光滑,相传是早年修行者打坐之所;前行数步,石钟乳从洞顶垂落,水滴顺着钟乳尖缓缓滴落,在下方石台上积成一汪浅潭,潭水清澈见底,映着洞壁微光,如藏着一捧星河;再往深处,洞体骤然开阔,形成可容数十人的“大厅”,厅内散落着平整巨石,石面留着模糊刻痕,似是早年经文符咒。谈及道家灵官,并非单一神祇,而是庞大的护法体系——以“九司三省”为纲,“五方灵官”镇守东西南北中,护持天地正气;“三十二灵官”各司其职,或掌刑罚、或管祸福、或护修行者免受邪祟侵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王灵官”王善,身披金甲、手持金鞭,专司纠察善恶,灵官洞早年便供奉护法灵官。如今塑像虽不存,但“大厅”一侧的凿痕是当年神台基座,上方岩壁还留着朱红、明黄的彩绘残迹,基座前的石台布满焚香灼烧的印记,仿佛还能看见昔日香烟袅袅、修行者诵经祈福的场景。


这金佛山的道家渊源,本与灵官信仰紧密相连。相传三国时徐庶归隐后,入古佛洞修道,便有灵官为其护法;东汉尹珍虽传儒家经学,却也推崇道家“天人合一”境界;民国初期,古金佛寺的杨真人、铁瓦寺的丁道长,更定期在此举行斋醮仪式,让信仰在晨钟暮鼓中代代延续。


穿过空旷的灵官洞,最前方的洞口就是羊口洞。这里可以看到碧潭幽谷的静谧,燕子洞的旷达,西坡口的迤逦,香炉峰的清秀,以及无尽尘世的繁华。由于羊口洞四面都是绝壁,只能从灵官洞原路返回,我们决意探寻一下通往燕子洞的洞中洞。


从灵官洞折返,同行者引我往右侧一条狭窄洞口走去——此洞便是通往炼硝洞,到达燕子洞的秘径。洞口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躬身而入,潮湿气息夹着淡淡硝石味扑面而来。借着手电筒的光前行,脚下路虽崎岖,却能清晰看见岩壁上深浅不一的“硝坑”,是七百多年前炼硝留下的痕迹。这里曾是西南最大的地下采硝工场,洞内沉积的硫酸盐、硝酸盐,是炼硝的优质原料。行至中途,洞体骤宽,形态各异的石笋从地面拔起:有的如破土春笋,鲜嫩欲滴;有的似盘龙绕柱,鳞爪分明;石笋表面泛着温润光泽,在灯光下更显灵动。散落其间的硝灶与硝井更令人惊叹——硝灶灶膛浑圆,灶壁被烟火熏得发黑;硝井深约一米,井壁光滑,是长期开采的印记。我们沿着硝坑与石笋间的空隙缓行,约四十分钟后,前方透出微光,那便是炼硝洞的出口,也是燕子洞的入口。


12

刚踏出炼硝洞,燕子洞的壮阔便撞入眼帘:洞口前堆着几方巨大垮塌岩石,青灰石面覆着青苔,如守护洞口的天然屏障;而洞口本身,竟是天然形成的拱形穹顶,横跨数十丈,弧度圆润如石拱桥,将天空与洞体温柔衔接,阳光从拱顶洒下,给岩壁镀上一层暖金。这洞得名于金佛山特有的“岩燕”——属烟腹毛脚燕的一种,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岩燕,也是金佛山燕类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群。洞内常年幽暗,岩燕便如蝙蝠般,靠发出“哒哒哒”的高频声响辨别方向、定位巢穴,岩壁的裂缝间、溶窝中,密密麻麻挤满了它们用泥土与草茎筑成的巢,巢下堆积着厚厚的燕粪,黑褐色的粪堆层层叠叠,是岁月留下的生命印记。


走近洞口,细微的水流声入耳,循声望去,洞壁一侧藏着一汪清泉,泉眼不大,水流却常年不竭,泉边岩壁刻着“不二泉”三字,字迹虽斑驳,却仍透着苍劲。这泉名源于明代金佛山神僧不二真寂国师——相传战乱年间,山民避祸于此,苦于无水,国师云游至此,寻得此泉,解了众人困境,山民便刻字留念,让这段善举随泉水流淌至今。掬一捧泉水入口,清凉甘冽漫过舌尖,连日疲惫仿佛都被冲淡了。


正驻足间,忽闻“啾啾”鸟鸣声从洞外传来,抬眼望去,万千岩燕正绕着拱形洞口盘旋——灰褐色的羽翼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群燕振翅的声响如风吹麦浪,时而俯冲掠过岩壁,时而盘旋上升,形成一片流动的“燕云”,壮阔中透着灵动。这岩燕性子温和,对人极是友好,即便我们站在洞口,看到万千石燕盘旋,上下翻飞,密密麻麻,数不胜数。我们屏息凝神望着这景象,只觉眼前的燕群与拱形洞口、不二清泉相融,恍如闯入了一幅鲜活的山水画卷,迷幻又真切。


此时众人早已饥肠辘辘,便在洞口岩石上铺开餐布,就着不二泉的泉水,啃起随身携带的馒头与咸菜。望着眼前的恣意飞翔的燕群、空余无尽的穹顶与叮咚甘洌的不二泉声,再想起一路穿过的洞窟,心中满是畅快。吃饱喝足后倚石远眺,西坡群山层层叠叠,云雾在山间流转,阳光透过拱顶洒在身上,竟生出“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慨叹——仿佛这一路寻秘,不仅是走过几处洞窟,更是穿越时光,与千年前的修行者、炼硝人、山民,还有这群世代在此栖息的岩燕,共享了这片山林的馈赠。


望着燕子洞的险峻与壮阔,我忽生一念:若将来有条件,定要建议在此修建悬崖栈道。若栈道能连通燕子洞与羊口洞,再延伸至北坡药池坝,便能织就一条完整的观景环线——不必再如我们这般往返于狭窄洞窟,游人可从容欣赏燕子洞的拱形奇观、不二泉的清冽,还有岩燕群飞的壮景,以及沿途的喀斯特地貌。更妙的是,从九莲宝顶到阳口洞的沿途,原是金佛山杜鹃最盛之地,花期一至,满山杜鹃如霞似火,游人循栈道而行,既能赏溶洞之奇、燕群之美,又能醉于花海之中,何等惬意。


待夕阳将拱形洞口的影子拉得悠长,岩燕渐渐归巢,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返程——此程别无他路,唯有原路返回。打着手电筒钻进燕子洞,耳畔还能听见岩燕“哒哒”的辨向声,再穿炼硝洞的硝灶石笋间,循灵官洞的石道而出。洞内行走殊为不易,时而蹲身挪步,时而匍匐前行,洞顶水滴不断落在身上,混着脚下的泥巴,渐渐在衣裤上裹起一层厚厚的“泥衣”,满手、满腿、脸颊都沾着泥点,却无人在意。出灵官洞,再穿过暮色中的生态石林,抵达公路,乘车往北坡而去,又借着最后一点天光,决意攀登古佛洞后方的高地——此前人皆称其“风吹岭”,可立于巅上,我忽觉当以“毗卢顶”名之。


毗卢顶,取意毗卢遮那佛——佛教中的法身佛,象征遍满虚空、融摄一切的真如法性。此佛无别相,过去佛、现在佛皆以法身化现,终归一真法界;正如这山顶所见,万千景致皆融于眼前,无分彼此。沿小径攀登半小时,便至顶巅,海拔2238米的高度,让这里成为金佛山视野最阔之处。山顶立着一处简易木台,木板虽有些摇晃,却足够让人站稳。刚站上木台,强劲山风便迎面而来,带着山林的清冽,瞬间洗去一日疲惫。


极目远眺,金佛山的峰峦与古寺尽收眼底:近处可见药池坝旁古佛寺的残垣,青砖黛瓦隐在林间,似还留着昔日香火的气息;凤凰寺后方的笔架峰、马鞍山如黛色屏障,轮廓分明;古今佛寺外的杉树林郁郁葱葱,枝叶在风中摇曳;更远处,莲花寺前几根巨大石柱挺立,如守护佛国的金刚,寺后清凉顶云雾缭绕,透着几分清幽。而金佛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中,九莲宝顶的莲瓣状峰峦、金佛峰的巍峨身姿、狮子峰的雄奇轮廓,皆在视野中铺展,如一幅立体的山水长卷。再往远方,白芝山、箐坝山与贵州的大娄山层层叠叠,如波涛向天际涌去;南川城的轮廓隐约可见,巴南一带的田畴与山林相接,人文烟火与自然野趣在此温柔相融。


13


夕阳正映在毗卢顶的天际,金光漫洒,“云天佛国”的空灵与“光明世界”的温暖在此刻交融,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为对这片山水、这群岩燕、这方草药、这座佛顶的虔诚,也愈发笃定:这金佛山的前景,定如这夕阳般绚烂。




回望这一日寻秘之旅,步数已近四万,一日爬过的洞窟数,亦是生平最多。虽满身泥泞,却满心滚烫——灵官洞的道韵、燕子洞的燕语奇观、羊口洞的壮阔,石林中藏着的珍稀药材、毗卢顶上的万千景致,都已深深印在心上。而那些关于栈道、观景台的设想,更像是给这片“云天佛国”埋下的期待:愿将来再临,能循着更从容的路,再赏一遍这藏在南川群山中、伴着岩燕呢喃、生着奇草异药、立着毗卢佛顶的千年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