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识二十论》
主讲:界贤法师
本论共二十一颂,核心宗旨重在破斥邪说,明唯识无境之理。所谓“唯识”,是指并不存在实在的外境,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本论是针对外人提出的七个疑问,唯识学家通过回应这七问,逐步开显唯识之理,这也构成了本论的主要框架。第一个疑问中,外人提出“若有心无境,四事皆不成”外人以处所、时间等四事为例,质疑唯识无境不能成立。唯识学家则以梦喻说明唯心所现的梦境虽非实有,却仍具有一定的时间、处所,与外境作用;再以饿鬼脓河之喻指出,外境虽不真实,但因众生业力相似,故见相似外境,也因业力差异而所见不同;又以狱卒喻说明,狱卒并非实有,而是有情业力所感现。通过这些譬喻,唯识学家一一回应了四事之难,从而破除了“四事不成难”的质疑。


观展岩彩壁画
本周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永聖法师特意安排同学们于华岩寺弘法楼三楼佛教艺术馆参观岩彩壁画。同学们在宋建老师的讲解中感受到了岩彩壁画对敦煌艺术的传承和视觉艺术与佛教精神的融合,从而产生对佛教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家都惊叹于来自天然矿物颜料视觉上的美,以及美中藏着的古人智慧,也佩服艺术家对传统技艺的恢复,独特的视觉艺术引导同学们内心归宁,大家都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专注,而每一副慈悲宁静,栩栩如生的菩萨画像也牵动着同学们的心。


《金刚经》
主讲:广毅法师
法师开示本学期我们将学习由鸠摩罗什译师翻译的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金刚经》版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师详细讲解了此版本的渊源。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前秦皇帝为求罗什,派大将吕光攻打龟兹国。吕光俘获罗什后,却滞留凉州十七年。这期间,罗什深入学习了汉文化,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后秦皇帝将罗什迎至长安,奉为国师,并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支持的译场。在此传奇经历下翻译的《金刚经》以意译为主,文美义达:他不拘泥于梵文逐字逐句的僵硬对译,而是力求传达经文的神韵与核心思想。他的译文既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佛经的深邃哲理,文字优美流畅,极具文学价值,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如诗如偈,非常适合诵读和记忆。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等名句,因其简洁、深刻、优美,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思想传达精准:罗什深刻把握了《金刚经》“缘起性空”、“破相显性”的核心思想,并用最精炼的汉语将其表达出来,使义理清晰透彻; 相较于唐玄奘译本,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版本内容更详实,但因其冗长,普及度远不如鸠摩罗什本。法师最后开示《金刚经》可作为日常修行的宝典:由于其篇幅适中,义理精深,日常可多诵读作为终身修持的经典之一。


《维摩诘经》
主讲:延定法师
今日讲授“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本品记述文殊师利菩萨奉佛陀嘱托,前往探问维摩诘居士的疾病。文殊与维摩诘共同示现,为大众表法,展现菩萨以大悲大愿度化众生的精神。经文中提到:文殊菩萨赞叹维摩诘“深达实相”“善说法要”;维摩诘知众人将至,并未刻意安排,仅将内室清空,唯置一“法床”,安住于真如法性之中。经文亦载:文殊师利向维摩诘提出五个问题。法师开示:从问答之中,既呈现世俗谛之缘起,更彰显“病由愚痴贪爱生”“菩萨之疾以大悲起”“相法皆空”等胜义谛深意。法师依经阐释修行路径:“如何求空?于六十二见中求;六十二见何求?于诸佛解脱法门中求;诸佛解脱何求?于众生心性中求。”此外,法师开示:世间人经历大苦大难,往往后续有大福报。凡人逃避世间的困难与痛苦,而菩萨则积极面对、体悟痛苦。人生具有无限可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修行之道,不进则退,应当勇于承担自身选择所带来的因果,并慎重对待每一个身、语、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