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金佛山南坡动身,沿鸡耕道驱车上山,车轮碾过山间土路,身旁石钟溪潺潺流淌,水声混着引擎的轻响,一路引着我们往金佛寺的方向。行至通往金佛寺的小路,再往前两百米,便是攀登南天门的起点。这段路本就陡,往来行人不绝,常有野外挑战者穿梭其间,添了几分热闹——而这初遇的山路,恰似修行之旅的第一道叩问,悄悄拉开了与南天门结缘的序幕。
路边恰好有一处小巧的观景台,站在这儿,目光穿过层层枝叶,礼教坪燃灯寺后那尊天然坐佛便清晰入目。佛像静静立着,像在守护山间万物,让人忍不住驻足,心头的浮躁也跟着散了些。待视线从坐佛移开,转向左上方,金佛山南天门那片壮丽的景观群骤然显现。早年间这里便有开发的痕迹,简易石梯步道弯弯曲曲铺着,旁侧还修了座亭子、一段廊道,供人歇脚。我们在此停下整理行囊,望着前方的路,忽然想:若将来能好好打造这片地方,定能让更多人与这修行秘境结下缘分。
攀登的梯级步道又窄又陡,直直往山上绕。才走几步,便觉山路难行,同行人都脚步沉沉,没几分钟就气喘吁吁,汗水浸了衣衫。这里海拔近一千九百米,从重庆城区来此,清新空气里满是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初来的人反倒容易被这变化扰得疲惫。好在同行中有几位懂山里修行的,提议用大声呼气来调顺呼吸、缓解疲劳。众人跟着做,呼声裹着山风回响,一步一步慢慢往上挪——这踏在石阶上的每一步,何尝不是修行里与自己较劲的坚持;每一次调整呼吸,都是在喧嚣里寻内心平静的练习。
约莫四十多分钟,正当我们还在陡坡上吃力攀爬时,一座高大的石门忽然撞进眼帘——金佛山南天门,终于掀了它的神秘面纱。这天门高有二十米,宽约十来米,两座山头像被巨力劈开,又被一道无形的“门框”连起,成了一道巨型石门,气势逼人得让人惊叹。恍惚间竟想起张家界的天门洞,同样的雄奇壮阔,却因这山间的修行气,多了几分特别的灵韵。
晴好的日子里,站在天门下,能清楚听见山风穿过石门的呼啸声,伴着山间草木的清香扑过来。天门下方是段绝壁,装了栏杆供人扶着。我们顺着绝壁上的梯步慢慢爬,数百级台阶在脚下渐渐缩短距离,终于站上了南天门顶。这攀登的路,多像修行时的跋涉,唯有咬牙坚持,才能见着更开阔的风景。
站上南天门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色骤然敞亮——金佛山礼教坪对面的卧佛岩完整铺开,喀斯特地貌的神奇,这一刻全显了出来。更让人称奇的是,与天门遥遥相对的礼教坪背后,有个高大的山洞,竟与南天门成一条直线。远古时这里本是地下银河贯穿,只是时光走了,地质变了,才让曾经的相连,成了如今的相望。这般自然造化,让人想起修行里“无常”的道理:唯有接纳变化,才能在岁月里沉下心来。
再往对面山望,几根石笋直直立着,每根都有四五十米高,独立在洞门外,像守护寺院的将军,昂首挺胸护着这片山间秘境。攀登的累意这时涌上来,我们便在天门附近歇了歇,一边看眼前的奇景,一边留意身后的悬崖。歇着时,发现前方有条勉强能走的小径——这是寻常游客、药农都没到过的地方,脚下连规整的路都没有。我们手拉箭竹,小心地边探路边往下走,最后到了石笋根下,靠着巨大的石笋抬头望,天地造景的神奇让人震撼,也忍不住叹这自然力量给的好风景。恍惚间忽然懂了:我们的生命,也和这山间万物一样,都是大自然养出来的;修行的意义,或许就在这样的感悟里,学会敬畏自然、惜护生命。

歇了会儿,我们又顺着陡坡爬回南天门,转个方向往山间横向走。走了半截,一道较高的石坎拦了路,大家互相帮衬着,上边的人伸手拉,下边的人用力推,总算从陡崖上爬了过去。这互相扶着的瞬间,多像修行路上的结伴同行:你帮我一把,我扶你一下,才能跨过一道又一道坎。翻过石坎后,眼前竟出现一座寻常的小山,山上枯木上长满了菌子——正好是交脚菌成熟的时候,我们高兴地采了不少。小山上有处小巧的石头平台,奋力攀登,站在台上,忽然想:或许曾有修行者停过脚吧?目光扫过悬崖,能看见几处像蛙形的岩石,这般隐蔽安静的地方,正好当禅修洞。虽因岁月磨、风雨刻,岩石上找不着多少人工的痕迹,但那独有的静与空,足够让人确定:曾有修行者在这儿沉心修行,以山石为伴,与天地对话。
站在石台上望,自然奇景裹着变幻的天象,远处的明佛洞看得真切。仔细寻才发现,这儿与明佛洞、明佛寺,再加上礼教坪的燃灯寺,正好成“三点一线”的样子,连往金佛山顶的路都能全看在眼里。这般难爬的秘境,却和几处修行地遥遥相望、互相呼应——试想夜里,各处修行地的灯次第亮起来,在山间映着;清晨沐浴上殿时,钟声、鼓声在山谷里荡着,你应我和,自然而然就有了种神秘又肃穆的修行境界。这景象,让人想起修行里“共修”的力量:就算在不同的角落,心与心连着,也能聚起暖的能量。
南天门旁的闭关洞,更是金佛山一百零八修行洞里最显神奇的一处,也是这次奇缘里最动人心的地方。站在洞里,一边能看见对面山景像幅天然画慢慢展开,另一边能静静看云彩随四季、随朝夕变样子,仿佛把一方小天地抱进了怀里。在这儿坐一会儿,很容易就懂了“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意境——不是时光真的变快了,而是心在这儿和天地对话、和自己对话,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沉甸甸的。这份静,正是修行者要找的“禅定”:暂时放下外界的纷扰,才能听见心里最真的声音。
从这闭关洞往月光洞望,直线距离不过五百米,眼前却是起起伏伏的山和万丈悬崖。虽能隔崖相望、互相应着,但真要到对岸,得翻好多险阻,像隔着千山万水。也正因这地理的不一样,两处修行地才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境,恰似修行路上的不同选择:南天门闭关洞旁山风轻轻吹,视野敞亮通透,地面也干,适合沉下心专注修行,像“静修”时心里的清亮;月光洞那边却常伴着山洪如雷的响,待在万丈悬崖间,看天象的视角窄了些,却多了几分和自然较劲的苍茫,像“动修”时在难境里磨心性。一静一动,一敞一窄,不同的环境,养着不同的修行心,却都在引着人找内心的平衡。
后来,我们坐在修行洞旁的巨石上,不知不觉就沉进了思绪里。虽摆了打坐的姿势,心却忍不住飘——仿佛能看见古老的先贤一代代从这儿走过,高僧大德们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无数修行的印记。他们曾在这儿沉心禅定,看了多少回太阳升起、夕阳落下,陪了多少回云聚云散,那些模糊的影子,竟像和我紧紧跟着。就在这时,抬头看天,一轮清清楚楚的日晕忽然现了,柔和的光裹着我们,恍惚间竟觉得是祖师在和我们说话,轻声唤着我们来这片修行地。忍不住问自己:是不是在以前虔诚修行的日子里,我也曾在这儿坐过,如今不过是回了“家”?这大抵就是修行的路吧,装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愿力,曾经许的诺,终究要在现在一一兑现,千年前的自己和此刻的我,像隔着时光在对话。
日晕还没散,天上又飘来道五彩祥云,在高空里跟着日光转,变着万千样子:一会儿像活灵活现的动物,一会儿像天然长成的太极图,色彩多得晃眼,让人挪不开目光。我们呆呆看着这片天,忽然懂了:原来修行可以这么简单——偶尔发会儿呆,看看眼前仿佛伸手就能摸到的天,就是和自然连着了。
就在这份静里,几只胖乎乎的小松鼠不知不觉跑到了身边,像一家人似的,一点儿也不怕人。我们顺手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花生,轻轻递到它们跟前。小松鼠不急着吃,先把花生塞进腮帮,再转头叫同伴来分。看着它们机灵的模样,忽然想:或许在很久前的修行岁月里,它们的祖先也曾和过往的修行者,有过这样四目相对的瞬间?这大概就是修行路上的奇缘吧。从松鼠清亮的眼睛里,我好像看见了神秘的过去和未知的将来——才明白修行的路才刚起步,前面就算满是荆棘和曲折,我们也不再怕了,也不会向压力低头。只是这些年,我们总背着重重的担子,不肯放下。直到此刻和松鼠对视,心里的担子竟一下子轻了:原来修行不是要逞强,不是执着于“我要怎样”,而是学会顺着天道、跟着自然走;当自己真的和自然融在一起时,才能使出最本真的力量,就像老话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人们常说金佛山有一百零八洞,或许这数字不是真的精确,但千百年里,无数真心修行的人曾踏遍这儿的山石,在洞里打坐、念佛、诵经、叩拜。他们以山石为席,以风声为伴,守着心里的誓约,在孤独里和自己遇见、相知、相通,甚至在这儿走完人世间不算完美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修行者,把佛教里实修苦行、远离尘嚣的闭关风气传了下来,这份坚持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和金佛山的修行缘,变得越来越深,心里慢慢生出想来这儿闭关修行的念想。
可仔细想想,修行从不是只能待在山里。老话说“小隐于山,大隐于市”,真正的修行,从不是逼着自己躲进深山,而是要在人世间的打磨里,学会直面心里的“孤岛”——在每一次回头看自己时反思人性,在每一次静思时看清生命,在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念头里,问问自己做得对不对。就像这次攀南天门的路,每一步都是修行:面对陡坡时的不放弃,看见美景时的敬畏,和人互相帮衬时的暖,与松鼠相遇时的顿悟,都是修行生活里鲜活的注脚。
我们总说人世间是捆着人的牢笼,可修行的真意,恰恰是在这牢笼里找相对的自由,在繁杂里打破绑着心的束缚。它是一场不停反思、不停打磨、不停成熟的旅程:既要学会暂时躲开尘嚣来沉淀自己,就像在南天门闭关洞里感受的静;更要懂得沉淀后反过来回馈世间,像山里的修行者,虽隐在深山,却用自己的坚持,传着向善向美的力量。这次和金佛山南天门的奇缘,不仅让我见了自然的奇景,更让我对修行生活有了更深的懂——修行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每一次脚踏实地的往前走里,在每一次和自己、和自然的对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