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闻金佛山东坡藏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秘境,终于在一个晴好的周末,踏上了这片土地,开启了我的初游之旅。从南川城区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东南方向行进,一路林海相伴,空气里满是草木的清香,约莫1小时车程,便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老龙洞。
老龙洞在金佛山东坡的龙岩河畔,若想寻它,需从三泉镇沿龙岩河往上游走2千米。河边的路不算陡峭,踩着碎石铺就的小径前行,耳畔是潺潺的流水声与清脆的鸟鸣,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一处高大的洞口,那便是老龙洞了。洞口高约30米,宽近20米,像一道被巨斧劈开的石门,洞口的岩石上还挂着些许青苔,透着几分古朴的湿气。
走进洞内,凉意瞬间包裹全身,与洞外的暑气形成鲜明对比。洞内分四层,第一层最为开阔,能容纳上千人,一条暗河从洞底缓缓流过,河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伸手一摸,冰凉刺骨。暗河西侧有个400多平方米的厅堂,抬头望去,洞顶的钟乳石如繁星般悬挂,有的像下垂的冰柱,有的像蜷缩的小动物,在手电筒的光线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沿着洞内的石阶往上走,便到了第二层,这里最特别的是“龙田”——一片片由边石坝形成的浅滩,层层叠叠,形似农田,水流在“田”间缓缓流淌,仿佛是巨龙耕耘的田园,奇幻又有趣。第三层更像一条狭长的通道,仅容两人并排行走,石壁上偶尔能看到水滴渗出,滴在地上发出“嗒嗒”的声响。第四层的钟乳石虽不多,却个个形态独特,有一根石柱笔直地从洞底连到洞顶,像撑起整个溶洞的“定海神针”,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老龙洞待了近1小时,看暗河蜿蜒、钟乳奇绝,才算真正体会到“地下龙宫”的妙处。
离开老龙洞,驱车往石板沟方向行驶,20分钟后便抵达了石板沟景区入口。石板沟的名字,源于峡谷两岸层层叠叠的巨型石板岩壁,那些水平沉积岩历经千万年的风雨侵蚀,依旧整齐地排列着,像一本摊开的厚重史书。而石板沟最让我动容的,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文的温度——这里藏着一处“法性寺”遗址,更藏着师侄照观法师的心血。照观法师此前已是光泰寺的住持,在主持修缮好光泰寺后,他便带着一份修行者的初心来到石板沟,决意让法性寺遗址与峡谷风光相融,成为一处能让人静心的地方。
法性寺遗址旁散落着不少碑刻,虽历经风雨,部分字迹已模糊,但“法性寺”三个字仍清晰可辨,一笔一画间,仿佛能窥见这座古寺当年的香火缭绕。为了修复遗址、打造步道,照观法师几乎倾注了所有精力:悬崖上的栈道,是他带着工人一点点凿出来的,有的路段离地面几十米高,他亲自系上安全绳,趴在岩壁上测量、标记,生怕有一丝疏漏;寺庙遗址的地基,是他亲手搅拌水泥、搬砖垒砌而成,盛夏时水泥浆烫手,他的手上磨出了水泡,却从不让人替工;就连遗址周围的石阶,也是他一块块挑选石材,再用锤子敲凿平整,铺在山间的小路上,每一块石头的位置都经过反复调整。
但照观法师的生活,并非只有工地的忙碌。他本是修行之人,即便在石板沟奔波,也从未落下念佛修行的功课。每日清晨,天还未亮,他便会在遗址旁的临时寮房里打坐念佛,声音清越,在峡谷间轻轻回荡;若是有居士前来探访,他还会带领大家一起念佛,讲解佛法,寮房外的空地上,常常能看到几人围坐,伴着山间的清风,静心修行。我去的那天,恰好遇到几位居士跟着他念佛,没有繁复的仪式,只有纯粹的专注,连周围的草木仿佛都安静了下来。

沿着照观法师修建的栈道漫步石板沟,沿途的自然景观也渐渐铺展开来:龙岩飞瀑从几十米高的岩壁上倾泻而下,水花溅在石板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雾;“鱼鳞奇石”的表面布满了像鱼鳞一样的纹路,阳光一照,泛着细碎的光;“立地成佛”的巨石形似盘腿而坐的僧人,神态安详;还有“万卷书台”,层层石板堆叠,像一本本摊开的古籍,仿佛藏着千年的故事。这些景观,因照观法师修建的步道变得触手可及,而修行的清净气息,又让这片山水多了几分温润。
告别法性寺遗址,我们驱车向沟谷深处行进。山路比之前更曲折,几拐八绕,约莫四十多分钟后,便看到了观音寺遗址的轮廓。这座遗址比法性寺保存得更为完好,是清代遗留的古建筑,呈四合院落格局,两层阁楼式的结构在山间格外显眼。木质的楼梯连接着上下两层,楼梯踏板因常年有人行走,已磨得有些光滑。我沿着楼梯往上走时,脚下不慎一滑,险些摔倒,也正因这小小的插曲,更留意到楼梯的细节——木质虽有些陈旧,却依旧扎实,扶手处还能摸到岁月留下的温润触感。
寺院的墙体大多用巨石垒砌,石块间的缝隙填补得十分规整,即便历经百年风雨,仍稳稳矗立。院内散落着不少碑刻,有的记载着寺庙的修建沿革,有的刻着捐赠者的姓名,字迹虽有磨损,却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寺庙的兴盛。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院落一角还留存着一座“解放军坟”。据当地人口述,解放战争时期,这座寺庙曾收容过受伤的解放军战士,村民与僧人一起守护他们,后来一位战士不幸牺牲,便安葬在了院内。如今坟前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总有人自发前来清理杂草,这座小小的坟墓,让这座古寺多了一份爱国情怀的厚重,也成为传承红色记忆的一角。站在院内,看着斑驳的墙体、古朴的阁楼与肃穆的坟墓,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既有古建筑的沧桑,也有红色岁月的温暖。
离开观音寺遗址,我们继续驱车向高处行进,山路渐渐平缓,沿途的植被也从峡谷的阔叶林变成了茂密的针叶林,约莫40多分钟后,便抵达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山王坪。
山王坪地处金佛山东麓山王坪镇与三泉镇交界处,平均海拔1300余米,是国内首个喀斯特生态公园,也是重庆知名的避暑胜地,夏季平均气温仅19.6℃,一踏入这里,便觉暑气全消,满是清爽。这里最绝的是“四望皆景”——站在坪上开阔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光各有千秋,让人目不暇接。
往东边望,能看见东坡马嘴龙岩城的遗迹,那残存的石墙顺着山脊蜿蜒,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看出当年的险峻格局,仿佛能想象出古时戍边将士在此驻守的场景;向西远眺,金佛山主峰清凉顶清晰可见,山顶常年萦绕着淡淡的云雾,像给山体裹了一层薄纱,风一吹,云雾流动,清凉顶的轮廓时隐时现,透着几分仙气;北边是连片的金佛山最高峰“风吹岭”,夕阳余晖照在金山上,金山光芒四射,景色迷人;而往南边低头望去,南川城区的全貌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房屋错落有致,远处的河流像一条银色的丝带,将城区与山野连接起来,城市的烟火气与山野的清净感在此刻奇妙交融。

山王坪的林荫古道更是藏着别样的幽深。古道顺着石林与林海的边缘延伸,路面由青石板铺就,石板上满是深浅不一的纹路,那是岁月与脚步留下的痕迹。古道两旁的树木枝繁叶茂,粗壮的枝干向中间交错,形成天然的“绿色拱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走在其中,仿佛穿行在时光隧道里。偶尔能看到古道旁立着几块老旧的石碑,上面的字迹早已模糊,却让人忍不住猜测,曾有多少人沿着这条古道,探寻山王坪的秘密。
除了绝佳的视野与幽深古道,山王坪最出名的,便是524亩的生态石林,也是目前国内已探明面积最大、特色最显著的生态石林。与其他地方的石林不同,山王坪的石林并非孤立的岩石,而是与森林深度交融——高大的水杉、柳杉从石林的缝隙中生长出来,藤蔓缠绕着岩石,苔藓覆盖着石面,形成了“石中有林、林中有石”的独特景观。漫步石林间,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岩石:有的像昂首挺胸的雄狮,鬃毛分明;有的像盘腿而坐的老者,神态安详;还有的像层层叠叠的云朵,轻盈灵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岩石上,光影交错,更添几分奇幻色彩。
山王坪的10万亩林海更是让人沉醉。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超95%,走在林间步道上,脚下是厚厚的松针,踩上去软软的,耳畔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与鸟儿的鸣唱,空气中满是松脂与草木的清香,深吸一口,仿佛能洗去所有疲惫。最特别的是秋季,水杉林会变成金黄,柳杉林却依旧翠绿,两种颜色的树林交错分布,从高处俯瞰,宛如“大地调色盘”,因此也被誉为中国版的“红杉树森林公园”,每到此时,都会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山王坪的故事,远不止自然风光与屯兵传说,更藏着金佛山流传最广的“藏宝之谜”。当地老人口中,一直流传着“金佛山有宝藏,藏在山王坪”的说法,有人说这宝藏是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屯兵时留下的军饷——当年石达开率部在此休养生息,曾将从各地筹集的金银珠宝、粮食兵器藏在石林深处的溶洞或隐秘石缝中,还留下“石破天惊,宝藏自现”的口诀;也有人说宝藏更早,是古代土司为躲避战乱埋下的家产,甚至有人曾在石林中看到过刻有奇怪符号的石块,猜测是藏宝地点的标记。虽从未有确切证据证明宝藏存在,但每到节假日,仍有不少人带着“寻宝梦”来此,在石林间细细探寻,反倒为山王坪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趣味。
而关于屯兵的传说,也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民间盛传,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曾在此屯兵。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后,曾暗中带领其子及部分人马潜行至山王坪——这里四周悬崖峭壁,沟深林密,关隘险阻,易守难攻;坪上开阔平坦,土地肥沃,宜于垦植,是休养生息的绝佳之地。石达开在此屯兵期间,带领士兵开垦土地、发展农耕,还制定了严明的军纪,杀富济贫、惩恶扬善,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如今,这里还留存着太平关、点将台等人文遗址,站在点将台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石达开号令士兵的壮阔场景;而油榨房、铁厂坪、煤炭槽等地名,也印证着当年屯兵时期的生产生活痕迹。此外,在石林深处的“园中园”,还有一座长2米、宽1米多的坟墓,墓前立着一块无字碑,民间传说是石达开爱妃之墓,虽暂无确切史料佐证,却为山王坪增添了几分浪漫的神秘色彩。
夕阳西下时,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山王坪。回望金佛山东坡,这一天的行程里,有老龙洞的自然奇绝,有法性寺与照观法师的修行坚守,有观音寺的历史厚重与红色记忆,还有山王坪的四望美景、林荫古道、林海石林、屯兵传说与藏宝之谜。初游东坡,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与自然、历史、信仰的对话,那些藏在山水间的温度与故事,早已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