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识二十论》
主讲:界贤法师
本节课中,法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关于地狱道中的狱卒是否真实存在这一问题,大众部、说一切有部与唯识学家之间所展开的辩论。大众部提出,天界中存在不属于天道所摄的旁生,因此狱卒也可能属于旁生或饿鬼道。说一切有部则认为,就像铁刺林中的刺会忽高忽低以使地狱众生产生恐怖,狱卒同样可能是由业力增上所显现的一种离心识之外独立存在的色法。唯识学家对此作出回应:天上的旁生是因为愚痴而堕入畜生道,但由于生前曾修善业(如修行十善),所以能够转生天界,享受天道的快乐。然而狱卒却不会遭受地狱之苦,彼此之间也不会互相逼害,这一点与旁生不同,从而驳斥了大众部的观点。对于说一切有部的看法,唯识学家指出:既然同意狱卒是由业力所变现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承认狱卒是由心识所变现的呢?由此成立“狱卒并非实有,皆是心识显现”的唯识观点。


《梵网经菩萨戒》
主讲:永圣法师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发愿贵在恒常。应发愿值遇善知识,如好的师长、同学、父母,常能教导我们大乘经典。勿观他人过失,若有此心态,宜尽力对治。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此戒主要要求出家人发誓不破戒,不以破戒之身接受居士供养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接受礼拜,以及色、声、香、味、触等供养。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此戒旨在保护受戒佛弟子行头陀(苦行)时,勿前往可能危及生命、妨害梵行等危险之处。法师亦详细介绍了菩萨的随身十八种物品,并讲解了半月半月诵戒的具体要求。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应先受戒者坐前,后受戒者坐后。在家众应随顺世间尊卑次第,内心常存恭敬。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三宝为众生福田,应随自身能力修福,并教导众生共同培植福德。修福亦需修慧,佛陀福慧两足尊,我等亦当效学。学习大乘经律即为修慧,若无福报,难以修学。


《金刚经》
主讲:广毅法师
本节课法师讲解了《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一》。 本卷首先给《金刚经》搭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框架。从"镜心本净,像色元空"开始阐明自性本来圆满光明,外相都是缘起之相,不必执着。却因"由是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即无明生惑,由惑造业,业力熏习,由业感果,感报轮回,无有出期。终于"故我满净觉者,现相人中",佛陀示现人间。"住十八处,密示阶差,断二十七疑",即《金刚经》安立、破斥了十八个核心执着点,又暗中从"粗惑"到"细惑"次第断除,在无相中暗藏方便道。终断除二十七种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疑惑。最终达到"故虽策修,始终无相",即在定慧等持的有为法中,又无生可度、无住布施、无法可说、无我修善的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
主讲:延定法师
今日课堂中,法师继续深入讲解“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法师依据经文解析指出: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法师就此开示:人心与佛心存在极大区别——佛心看待一切平等无分别,而人心则为无明烦恼所缠缚。鼓励大家在事相上要圆融处世,在心相上则应力求超越。一切众魔与外道,皆成为维摩诘的侍者。这是因为维摩诘与这些侍者具有因缘,需随顺因缘予以度化,却不分别其身份差别。这体现了维摩诘度化众生的功德已臻圆满,并展现出能放下一切执著的大境界。众生病苦多源于四大不调,而菩萨患病则是大悲心的示现。维摩诘表明身心之相皆属假有,因此他并非真正患身心之病,而是因悲悯众生四大不调,故示现病相。维摩诘说身无常、身苦、身无我、身空,却不弃离身体,不乐求涅槃,也不放弃教化尚处于假相中的众生。法师依经文进一步开示:诸佛菩萨乃乘愿再来人世,而凡夫则为业力所招感而来。鼓励大众应常种善因、广行善事、恒起精进,并以自身修行功德回向清净无漏的佛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