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商时期的上帝信仰是中国早期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中国文化和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甲骨文卜辞、青铜器铭文以及《尚书》中相关殷商史料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当代宗教学研究成果,并与基督教早期史料如《圣经》《死海古卷》中的上帝观念进行对比,从宗教学角度详细考察了殷商早期上帝的属性、功能、形象和力量。研究发现,殷商早期的上帝是一个具有超自然力量、人格化特征的至上神,掌管着自然、人间等多方面事务,其形象虽未明确具象化,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具有威严和神圣性。与基督教早期上帝观念相比,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殷商时期;上帝信仰;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尚书》;宗教学;基督教早期史料
一、引言
殷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其宗教信仰体系以多神崇拜为主要特征,而上帝信仰在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上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神灵,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寄托,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研究殷商时期的上帝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早期宗教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以及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以往学者对殷商上帝信仰的研究多侧重于甲骨文卜辞的解读,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结合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等其他史料进行综合考察,并与世界其他宗教的上帝观念进行对比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本文旨在弥补这一不足,通过整合多种史料,借鉴当代宗教学研究方法,将殷商上帝信仰与基督教早期的上帝观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殷商时期的上帝信仰。

二、殷商早期上帝的属性
(一)超自然性
从甲骨文卜辞中可以看出,殷商早期的上帝具有明显的超自然属性。上帝能够控制自然现象,如“帝令雨”“帝令风”“帝令雷”“帝令雹”等卜辞,表明上帝拥有支配风雨雷电等自然力量的能力。这些自然现象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是无法用常理解释的,只能归因于上帝的意志和力量。此外,上帝还能够决定人间的祸福吉凶,如“帝若王”“帝肇王疾”等卜辞,体现出上帝对商王以及人间事务的干预能力,这种能力超越了人类的认知和掌控范围,是超自然力量的典型表现。
在当代宗教学研究中,超自然性是许多宗教神灵的共同特征。例如,基督教早期的上帝也被认为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能够创造世界、支配自然、干预人类事务。《圣经》中记载,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天地万物,能够使洪水泛滥、使红海分开等,这些都体现了上帝的超自然能力。
(二)人格化
殷商早期的上帝也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特征。虽然在甲骨文中没有明确的上帝形象描绘,但从卜辞中可以看出,上帝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意志。例如,上帝会“若”(应允)或“不若”(不应允)商王的祈求,会“降祸”或“降福”于人间,这些都表现出上帝具有类似于人的决策能力和情感倾向。同时,上帝还被认为具有与人相似的行为模式,如“帝其降堇”(《甲骨文合集》10164),意思是上帝将要降下饥荒,这种表述将上帝的行为与人的行为相类比,进一步体现了其人格化特征。
基督教早期的上帝同样具有人格化特征。《圣经》中经常用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来描述上帝,如上帝会“发怒”“怜悯”“爱”等。例如,《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上帝因为人类的罪恶而后悔创造了人类,并决定用洪水毁灭世界,这体现了上帝的情感和决策能力。
(三)至上性
在殷商早期的神灵体系中,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帝是唯一的至上神,凌驾于其他自然神和祖先神之上。从卜辞中可以看出,商王在进行祭祀时,首先要祭祀上帝,然后才祭祀其他神灵。例如,“贞:燎于帝,五牛”(《合集》14192),这条卜辞记录了商王用五头牛祭祀上帝的场景,表明上帝在祭祀体系中的首要地位。此外,上帝的意志是不可违背的,其他神灵和人类都必须服从上帝的安排,这也体现了上帝的至上性。
基督教早期的上帝也是至上神,是唯一的真神,凌驾于一切之上。《圣经》中明确指出,“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申命记》6:4),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其意志不可违背。

三、殷商早期上帝的功能
(一)自然功能
控制自然现象是殷商早期上帝的重要功能之一。如前所述,上帝能够命令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停止,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殷商社会,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上帝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备受人们关注。商王经常通过占卜向上帝祈求风调雨顺,以确保农作物的丰收。例如,“贞:帝令雨足年”(《合集》10139),这条卜辞的意思是商王占卜询问上帝是否会降下足够的雨水,以保证当年的农业丰收。
基督教早期的上帝也具有控制自然的功能。《圣经》中记载,上帝能够使太阳停止运行、使雨水降临在特定的地方等。例如,《圣经·约书亚记》中记载,约书亚祈求上帝让太阳和月亮停止运行,以便以色列人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上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二)社会功能
上帝在人间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多种社会功能。首先,上帝是国家政权的保护神。商王认为自己的统治是由上帝授予的,因此上帝会保佑商王的政权稳定和国家繁荣。卜辞中经常有“帝受我佑”“帝保我”等记载,体现了商王对上帝保护的依赖。其次,上帝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在殷商时期,战争频繁,商王在出征前往往会占卜询问上帝的意见,祈求上帝的庇佑。例如,“伐舌方帝授佑”“伐下危帝受佑”等卜辞,表明商王希望得到上帝的帮助,取得战争的胜利。最后,上帝还能够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疾病、生育等。卜辞中有“帝肇王疾”“帝令子方”等记载,反映了上帝对商王和贵族生活的影响。
基督教早期的上帝也具有类似的社会功能。上帝被认为是以色列民族的保护神,能够帮助他们战胜敌人、建立国家。《圣经》中记载了许多上帝帮助以色列人取得战争胜利的故事,如上帝帮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摆脱法老的统治。同时,上帝也能够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治愈疾病、保佑生育等。
(三)宗教功能
作为至上神,上帝在宗教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宗教功能。上帝是人们祭祀的主要对象,商王和贵族通过祭祀上帝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祈求上帝的保佑和恩赐。祭祀上帝的仪式非常隆重,通常会使用大量的祭品,如牛、羊、猪等。从甲骨文卜辞中可以看出,祭祀上帝的频率很高,几乎每天都有相关的祭祀活动。此外,上帝还是占卜的重要对象,人们通过占卜来了解上帝的意志和意图,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基督教早期的上帝也是宗教活动的核心对象。人们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祈求上帝的保佑和恩赐。《圣经》中记载了许多人们向上帝祈祷并得到回应的故事,如所罗门王向上帝祈祷智慧,上帝赐予了他智慧。

四、殷商早期上帝的形象
由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没有明确的上帝形象描绘,我们对殷商早期上帝形象的了解主要基于当时人们的观念和描述。从卜辞中可以看出,上帝的形象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形态特征。人们通常用“帝”“上帝”等词语来称呼上帝,这些词语本身并没有形象的含义。不过,从一些间接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上帝在人们观念中的形象具有威严和神圣性。例如,卜辞中经常提到“帝怒”“帝降祸”等,表明上帝具有威严的一面,人们对上帝充满了敬畏之情。同时,上帝居住在天上,是宇宙的主宰,这也体现了其神圣性。
在青铜器铭文中,虽然也没有直接的上帝形象刻画,但一些纹饰和图案可能与上帝信仰有关。例如,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其形象凶猛威严,可能被认为是上帝或其他神灵的象征,代表着神灵的力量和威严。此外,一些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提到了上帝,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大盂鼎铭文),虽然这是西周时期的铭文,但也反映了殷商时期上帝信仰的影响,表明上帝在人们心中是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神灵。
基督教早期的上帝形象也具有抽象性和神圣性。《圣经》中没有明确的上帝形象描绘,但通过一些描述可以推测出上帝的形象具有威严和神圣性。例如,《圣经·以赛亚书》中记载,“耶和华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表明上帝的荣耀是无法用具体形象来描述的,只能通过心灵去感受。同时,上帝居住在天上,是宇宙的主宰,这与殷商时期上帝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五、殷商早期上帝的力量
(一)创造力量
虽然在甲骨文和《尚书》等史料中没有明确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记载,但从上帝对自然和人间事务的控制能力来看,我们可以推测上帝具有一定的创造力量。上帝能够支配自然现象,创造出风雨雷电等,同时也能够创造出人类社会的秩序和规则。例如,上帝授予商王统治的权力,确立了君臣、父子等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上帝创造力量的体现。
基督教早期的上帝具有明确的创造力量。《圣经·创世记》中详细记载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天地万物、人类等。上帝的创造力量是无限的,他能够从无中创造出有。
(二)毁灭力量
上帝不仅具有创造力量,还具有毁灭力量。当人们违背上帝的意志或行为不当时,上帝会降下灾祸来惩罚人们。卜辞中经常有“帝降祸”“帝降堇”等记载,表明上帝能够带来饥荒、疾病、战争等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例如,“贞:帝其降我灾”(《合集》13750),这条卜辞记录了商王占卜询问上帝是否会降下灾祸,反映了人们对上帝毁灭力量的恐惧。
基督教早期的上帝也具有毁灭力量。《圣经》中记载,上帝因为人类的罪恶而用洪水毁灭了世界,只留下了诺亚一家。此外,上帝还会用各种灾难来惩罚罪恶的人们,如瘟疫、火灾等。
(三)超越力量上帝的力量是超越人类和其他神灵的。上帝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挥作用。从卜辞中可以看出,上帝能够影响遥远地方的事务,如“贞:帝令雨于东”“帝令雨于西”等,表明上帝的力量可以覆盖整个世界。此外,上帝的力量也不受其他神灵的制约,其他神灵都必须服从上帝的安排,这体现了上帝力量的超越性。
基督教早期的上帝也具有超越力量。上帝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帝能够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帮助人们。

六、《尚书》中关于殷商上帝信仰的记载
《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包含了一些关于殷商时期上帝信仰的记载,这些记载与甲骨文卜辞和青铜器铭文相互印证,为我们深入了解殷商上帝信仰提供了重要参考。
《尚书·商书·汤誓》中记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意思是夏桀犯下了许多罪行,上天命令我们去惩罚他。这里的“天”实际上就是殷商时期的上帝,表明上帝具有惩罚罪恶、决定王朝兴衰的权力。商汤在讨伐夏桀时,以“天命”为号召,说明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上帝意志的,体现了上帝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尚书·商书·盘庚》中也有关于上帝信仰的记载。盘庚在迁都时,对民众说:“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意思是我是在向上天延续你们的生命,我难道是在威胁你们吗?我是为了养育你们众人。这里的“天”同样指上帝,盘庚将自己的迁都决策归因于上帝的意志,以说服民众服从他的安排,反映了上帝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

七、与基督教早期上帝观念的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殷商早期的上帝信仰与基督教早期的上帝观念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相似之处
1. 超自然性:两者都认为上帝具有超自然力量,能够控制自然、干预人类事务。
2. 人格化:两者都赋予上帝人的情感和意志,如喜怒哀乐、决策能力等。
3. 至上性:两者都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
4. 功能相似:两者都认为上帝具有自然功能、社会功能和宗教功能,能够保佑人类、惩罚罪恶等。
(二)差异之处
1. 创造观念:基督教早期的上帝具有明确的创造世界的观念,而殷商早期的上帝信仰中没有明确的创造世界的记载。
2. 救赎观念:基督教早期的上帝具有救赎观念,通过耶稣基督拯救人类脱离罪恶,而殷商早期的上帝信仰中没有类似的救赎观念。
3. 形象描绘:基督教早期的上帝形象虽然抽象,但通过《圣经》中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其具体的特征,如荣耀、威严等,而殷商早期的上帝形象更加抽象,没有具体的形态特征。
4. 与人类的关系:基督教早期的上帝与人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进行沟通,而殷商早期的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主要通过占卜来了解上帝的意志。

八、结论
通过对甲骨文卜辞、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等史料的宗教学考察,并与基督教早期的上帝观念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殷商早期的上帝是一个具有超自然性、人格化和至上性的至上神,其功能涵盖了自然、社会和宗教等多个方面,能够控制自然现象、决定人间祸福、保佑国家政权等。虽然上帝的形象没有明确具象化,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具有威严和神圣性。上帝具有创造、毁灭和超越等多种力量,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和支柱。
与基督教早期的上帝观念相比,两者在超自然性、人格化、至上性和功能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在创造观念、救赎观念、形象描绘和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宗教思想的特点。
殷商时期的上帝信仰对后世中国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周代的天命观就是在殷商上帝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强调“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将上帝的意志与统治者的德行联系起来。儒家思想中的“天”也与殷商时期的上帝有着密切的渊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因此,深入研究殷商时期的上帝信仰,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由于史料的限制,我们对殷商早期上帝信仰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我们有望获得更多关于殷商上帝信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们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宗教思想的认识。同时,通过与世界其他宗教的上帝观念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宗教思想的共性和差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