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庆金佛山的佛教记忆里,无际国师的名字始终与“坚韧”“传奇”紧紧相连。这位明代高僧不仅以禅法照亮蜀地,更曾在金佛山的云雾深处,以凡人之力对抗深山苦寒,以修行之心回应神明考验,留下一段至今仍在巴渝民间口耳相传的建寺传说;其生平与著作更载于史料,成为明代禅宗史上不可或略的一笔,让金佛山的山石、水塘与传世典籍,共同勾勒出他“以心证道”的一生。
一、史料中的生平:生卒、封号与弘法脉络
据明代王英所撰《无际禅师塔铭》、周忱《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及清代释明河《补续高僧传》等文献记载,无际国师俗姓莫,法讳了悟,法号无际,生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潼川府安岳白鹤岩(今四川安岳县)人。他自幼“颖悟绝群,好诵佛典”,二十岁时于定远县(今四川武胜)罗围寺披剃出家,师从本真上人;出家后不满足于浅学,遂离蜀参访,先后谒河洛大乘山独空禅师、楚地无念禅师,皆未得印可,最终于安徽繁昌山中遇禅宗临济宗高僧古拙昌俊,“叩问玄关,一语顿悟”,得传临济心印,成为临济宗南岳系重要传人。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无际禅师因禅法精深、德行卓著,被明英宗朱祁镇召至京师(今北京),敕封“护国宗师”,赐紫衣金钵。据《明实录·英宗实录》载,他在京师“登坛说法,听者数千人,王公大臣皆执弟子礼”,其说法“不尚空谈,唯重实修”,深得英宗与朝野信重。正统十二年(1447年),无际禅师圆寂于京师,英宗下诏命礼部尚书遣官船护送其灵柩回蜀,安葬于安岳清凉山佛胜寺(今木门寺前身),并亲题“无际国师塔”碑文,足见其当时地位之隆。
二、建寺足迹:从金佛山到道林寺的中兴之路
无际禅师的建寺生涯,始于金佛山。离开古拙昌俊禅师门下后,他初返蜀地便踏足金佛山——彼时金佛山虽有早期佛教遗址,却因“山高苦寒,冰雪封山半载,僧众难居”,古刹早已颓圮。无际禅师见此景象,遂发愿“中兴此山佛法”,率随侍弟子劈荆斩棘,清理荒祠旧基,筹备修建金佛寺。
便是在此间,流传开他与“观音菩萨斗法”的传说:观音菩萨化身巴渝民间的“臭秽老太太”,以黑布帕包头,主动提出与他分工建寺——“你修殿宇,我理水脉”。无际禅师以神通化石头为猪牛赶至工地,却被老太太一句“你这猪是石头做的”破了法术,留下金佛山至今可见的“猪儿石”与横卧山间的石柱;他见老太太用鱼篮观音的法器竹篮打水修塘,又以“竹篮打水一场空”破其神通,导致水塘“雨天满、晴天漏”。这场“斗法”实则是观音菩萨的考验,让无际禅师顿悟“修寺无捷径,诚心胜神通”——此后他弃用法术,四处化缘募款,亲率弟子抬石、凿木、砌墙,历经数载终将金佛寺雏形建成。
然金佛山的苦寒终究超出预期,寺院虽立,却难以长期留住僧众与信众。无际禅师审时度势,离开金佛山,返回故乡安岳,于正统五年(1440年)在安岳城郊修建道林寺。据苗衷《道林寺碑记》载,道林寺“殿宇庄严,禅房错落,可容僧众百余人”,无际禅师以此为弘法基地,“日间说法,夜间苦修”,前来求法者络绎不绝,道林寺也成为明代四川禅宗的重要道场。此外,史料记载他还曾主持修缮安岳罗围寺、清凉山佛胜寺等古刹,其建寺理念“以实用为先,不尚奢华”,影响了蜀地后世寺院的修建风格。
三、心法传世:《无际心药方》的诞生与弟子传承
金佛山“斗法”的经历,不仅改变了无际禅师的建寺方式,更深化了他对“修心”的领悟——他认为“修行之要,在修其心;心若清净,神通自显,非关法术”,基于此感悟,他撰写了《无际心药方》(又称《心药方》)。这篇短文并非医书,而是以“药方”为喻的修心指南,文中将“慈悲心”为君药,“平等心”“忍让心”“孝顺心”为臣药,“戒定慧”为佐使药,告诫弟子“此药不分男女老少,皆可服用;日日服之,可治贪嗔痴三毒”。
《无际心药方》最初仅在其弟子间流传,后被明代宗本禅师收录于《归元直指集》,清代《龙藏》亦有转载,成为后世禅宗修行者的重要参考。晚明进士王徵曾为《无际心药方》作注,称其“字字恳切,如师在侧叮咛”,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在弟子传承方面,据《补续高僧传》记载,无际禅师的核心弟子有三人:其一为楚山绍琦,他得无际禅师心印后,在四川崇州建白塔寺,弘法四十余年,成为明代中后期临济宗的领军人物;其二为性天皎禅师,主持安岳道林寺多年,严守师父“实修”遗训,著有《性天语录》;其三为月江正印,曾随无际禅师赴京师,后归隐四川青城后山,修建泰安寺,将临济禅法传至川西。这三位弟子各有建树,共同延续了无际禅师的禅法脉络,使他的“修心”理念在蜀地乃至全国流传数百年。
如今再登金佛山,“猪儿石”仍朝着古寺方向,“斗法塘”依旧时满时漏;安岳道林寺的残碑上,还能辨认出“无际国师所建”的字样;《无际心药方》的文字,仍在提醒着修行者“心为根本”。这位从金佛山走出的国师,虽已圆寂近六百年,却以史料中的记载、山间的遗迹与传世的心法,将“诚心修持、务实弘法”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巴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