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钱树叶片佛像是东汉时期西南地区早期佛教造像的重要载体,其图像志特征与分布规律为研究佛教初传中国的路径与本土化进程提供了关键实证。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藏双面鎏金线描一佛二弟子摇钱树叶片,以其独特的图像组合与工艺特征,成为同类遗存中的罕见实例。本文通过对该叶片佛像的图像志解析,结合全国已发现的摇钱树叶片佛像遗存,运用类型学方法梳理其造型分类、工艺特征与区域差异,探讨其宗教内涵与文化传播路径,揭示东汉时期佛教造像与本土丧葬观念的融合机制。
关键词
摇钱树;叶片佛像;一佛二弟子;图像志;佛教初传
一、引 言
自20世纪40年代四川彭山汉墓首次发现摇钱树佛像以来,这类特殊的佛教造像遗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据何志国研究,西南地区已发现的摇钱树佛像可分为枝叶佛像与树干佛像两类,其中枝叶佛像仅见于四川安县和陕西城固两地,数量稀少却蕴含重要的学术价值。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藏汉代双面鎏金线描摇钱树叶片,作为目前已知唯一的单体双面佛像叶片,其"一佛二弟子"的图像组合与鎏金线描工艺,突破了以往枝叶佛像的传统范式,为重新认识摇钱树叶片佛像的类型体系提供了新视角。
学界对摇钱树佛像的研究已形成一定积累:钟坚、邱登成等学者侧重西南地区摇钱树的整体分期与区域特征梳理;何志国通过系统的图像志比对,提出摇钱树佛像"顺江而下"的传播假说;温玉成则对绵阳双碑等典型遗存的佛像仪轨进行了专题分析。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树干佛像,对叶片佛像的专题探讨较为薄弱,尤其缺乏对不同区域叶片佛像的系统性对比。本文以华岩博物馆藏叶片佛像为核心,结合全国已公布的叶片佛像资料,试图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二、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藏摇钱树叶片佛像的图像志解析
(一)器物基本特征
华岩博物馆藏摇钱树叶片为汉代遗物,通长26厘米,通宽12厘米,整体呈不规则扇形,边缘因氧化腐蚀略显残破,局部呈现青铜锈蚀的绿色外观。该叶片采用双面雕刻工艺,正面与背面图像布局基本一致,均以顶部佛像组合为核心,下部为钱币与龙纹装饰。底座雕刻两条对称飞龙,中间呈圆形镂空,边缘环绕钱币纹样,顶部则为主体佛像组合,形成"龙纹-钱币-佛像"的垂直构图序列。
值得注意的是,该叶片是目前已知同类遗存中的特殊实例。据博物馆资料记载,世界上现存的摇钱树佛像叶片仅七件,其中四件形制相同,两件为成对遗存,唯有华岩博物馆这件为单体双面佛像叶片,具有独特的文物价值。其鎏金线描工艺在摇钱树叶片中更为罕见,鎏金层虽历经千年氧化,仍能观察到清晰的线条痕迹,反映了东汉时期西南地区高超的金属加工水平。
(二)佛像组合与仪轨特征
叶片顶部的佛像组合呈现典型的"一佛二弟子"范式: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坐像,结跏趺坐于隐蔽的莲座之上,双手于胸前作说法印,头戴高髻,身着通肩大衣,衣纹简练流畅。佛像两侧分别站立一尊胁侍像,左侧为大梵天,右侧为帝释天,二者均呈直立姿态,面向中央佛像,形成对称的侍奉格局。这一组合所表现的"梵天劝请"场景,源自佛教经典中佛陀成道后受梵天与帝释天劝请住世说法的典故,是早期佛教造像的重要题材。
从图像志细节来看,该佛像具有鲜明的早期佛教造像特征:头后虽未明确刻画项光,但通过构图层次形成了隐性的神圣空间;右手说法印的手势规范,与四川安县枝叶佛像的无畏印形成明确区别;通肩大衣的衣纹处理简洁,未出现犍陀罗造像常见的密集褶皱,体现了本土化改造的特征。双面相同的图像布局在汉代摇钱树佛像中尚属首次发现,这种对称构图可能与当时的"魂魄观念"相关,反映了佛教造像与本土丧葬信仰的融合。
(三)工艺技术分析
该叶片采用"铸造+鎏金+线描"的复合工艺,先以块范法铸造出叶片主体与佛像轮廓,再在表面鎏金,最后以尖锐工具刻画细部线条。这种工艺组合在西南地区摇钱树中较为少见,宁夏固原西郊汉墓出土的摇钱树虽采用鎏金工艺,但未发现线描装饰,而四川绵阳何家山摇钱树佛像则以浮雕为主,缺乏鎏金处理。
鎏金线描工艺的运用赋予佛像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鎏金层凸显了佛像的神圣地位,与下部青铜本色的龙纹、钱币形成材质对比;线描则精细刻画了佛像的衣纹转折与面部特征,其中佛像的发髻纹路、大衣的垂坠感以及胁侍像的衣饰细节,均通过流畅的线条得以呈现。这种工艺选择既延续了西南地区摇钱树的鎏金传统,又吸收了中原地区的线刻技法,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痕迹。
三、全国摇钱树叶片佛像的类型学对比
(一)类型划分与区域特征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全国已发现的摇钱树叶片佛像可分为三类:
1. 单尊坐佛型:以四川安县枝叶佛像为代表,佛像单独坐于璧形台座之上,头后有双同心圆项光,边缘饰六个小圈,左手握衣角,右手施无畏印,佛旁侧立戴尖顶帽的胡人形象。此类佛像均位于树顶叶片,数量较少,目前仅发现2尊,年代集中在东汉中期。
2. 佛像与莲花组合型:见于陕西城固摇钱树叶片,佛像坐于莲花座上,项光之上雕刻侧立莲花,两侧辅以八瓣莲花,形成"佛像-莲花"的组合体系。这类佛像的莲花元素更为突出,反映了早期佛教中莲花象征体系的初步形成。
3. 一佛二胁侍型:华岩博物馆藏叶片佛像为此类唯一实例,以"主佛+二胁侍"为核心组合,辅以龙纹与钱币装饰,双面构图且采用鎏金线描工艺,在类型上具有独特性。
从区域分布来看,叶片佛像呈现明显的"西南核心区"特征:四川安县、重庆等地的叶片佛像工艺精细,图像组合复杂;陕西城固、贵州清镇等地的叶片佛像则相对简略,体现出由核心区向边缘区的传播递减趋势。这种分布格局与摇钱树整体的分布规律一致,印证了以四川、重庆为中心的摇钱树文化圈的存在。
(二)核心特征对比分析
1. 图像组合对比
三类叶片佛像在图像组合上呈现清晰的演进轨迹:单尊坐佛型最为原始,仅包含佛像与简单胁侍,未出现复杂的辅助纹样;佛像与莲花组合型增加了莲花这一佛教核心象征,形成"佛像-象征物"的二元结构;一佛二胁侍型则发展为"主佛-胁侍-装饰纹样"的三元体系,图像内涵更为丰富。
华岩博物馆藏叶片的"一佛二弟子"组合,与树干佛像的单一坐佛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何志国指出,西南地区摇钱树树干佛像多为单尊施无畏印坐佛,题材单一且仪轨规范,而叶片佛像则从单尊向组合式发展,反映了叶片作为"树冠顶端"的特殊象征意义——相较于树干的连续性叙事,叶片更侧重表现佛教中的核心场景。
2. 仪轨特征对比
在佛像仪轨方面,三类叶片佛像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表现为均采用结跏趺坐姿态,身着通肩大衣,体现了早期佛教造像的基本规范;差异则主要体现在手印与项光上——安县叶片佛像施无畏印,有明确项光;城固叶片佛像手印不清,莲花取代项光成为神圣象征;华岩叶片佛像施说法印,无明确项光但通过构图凸显神圣性。
这种手印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佛教义理的传播深化:东汉中期的无畏印象征佛陀的庇护与接引,与丧葬语境中的护佑需求相契合;东汉晚期的说法印则象征佛法传播,体现了佛教从"死后护佑"向"现世教化"的功能扩展。华岩叶片佛像的说法印与"梵天劝请"场景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宗教内涵。
3. 工艺技术对比
三类叶片佛像的工艺呈现梯度发展:安县叶片采用浮雕与线刻结合的工艺,佛像立体感较强但细节简略;城固叶片以铸造为主,莲花等装饰采用模印工艺,效率较高但个性化不足;华岩叶片则综合运用铸造、鎏金、线描三种工艺,工序最为复杂。这种工艺进步与东汉时期西南地区的金属手工业发展密切相关,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蜀地"工巧所出,不可胜数",为复杂工艺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与树干佛像相比,叶片佛像的工艺更为精细:树干佛像因位于树体中部,多采用模铸批量生产;叶片佛像作为树顶装饰,往往采用定制化工艺,如华岩叶片的双面雕刻与鎏金线描,均体现了"顶端重饰"的创作理念。
四、摇钱树叶片佛像的宗教内涵与传播路径
(一)宗教内涵:佛教与本土丧葬观念的融合
摇钱树叶片佛像的图像组合与功能定位,深刻反映了佛教初传时期与本土丧葬观念的融合。华岩叶片佛像的"龙纹-钱币-佛像"构图,形成了"世俗财富-神圣护佑"的象征体系:下部的龙纹与钱币延续了摇钱树"引魂升天""财富永存"的本土功能,顶部的佛像则赋予这种世俗诉求以神圣性加持。这种组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了"本土信仰为体,佛教元素为用"的文化融合模式。
"梵天劝请"场景的选择具有特殊的丧葬意义。在东汉丧葬语境中,墓主人追求的不仅是死后的财富与地位,更是灵魂的解脱与升华。佛陀受劝请住世说法的图像,被赋予了"引导墓主灵魂得度"的象征意义,与当时流行的"升仙思想"形成呼应。何志国指出,西南地区摇钱树佛像均为成道后的佛陀形象,题材单一且仪轨规范,这种选择性吸收正是为了适应本土丧葬需求。
叶片佛像的双面构图则与汉代"魂魄二元"观念相关。《礼记·郊特牲》载"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双面佛像可能象征对墓主魂魄的双重护佑——正面佛像引导魂气升天,背面佛像守护形魄入地,体现了佛教造像对本土魂魄观念的适应与改造。
(二)传播路径:基于摇钱树文化圈的佛教传播
叶片佛像的分布与传播,依托于以西南地区为核心的摇钱树文化圈。据统计,全国已发现的摇钱树约236件,其中约27件带有佛像,这些佛像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陕西南部、贵州等地,形成了清晰的传播脉络。华岩博物馆藏叶片佛像所在的重庆地区,正处于这一文化圈的核心区域,既是摇钱树的主要产地,也是早期佛教传播的重要节点。
从传播路径来看,摇钱树叶片佛像呈现"双向传播"特征:一方面,佛教造像元素从西域经蜀道传入西南核心区,如安县叶片佛像中的胡人形象与犍陀罗造像的深目高鼻特征,均反映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融合后的佛教造像通过长江水路向东南传播,湖北房县、郧阳县发现的摇钱树佛像,其简化的图像风格正是西南核心区影响的结果。
华岩叶片佛像的鎏金线描工艺,进一步印证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融合。鎏金技术源自中原地区,线描技法则在楚文化中有着悠久传统,而佛教图像来自西域,三者在这件叶片上的完美结合,生动展现了东汉时期"中原-西域-西南"的文化交流网络。
(三)历史意义:早期佛教中国化的实证
摇钱树叶片佛像作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遗存之一,其发展演变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初始阶段。华岩博物馆藏叶片佛像的"一佛二弟子"组合,比敦煌莫高窟最早的同类壁画早约300年,比云冈石窟的胁侍佛像早约400年,为研究早期佛教造像的题材演变提供了重要标尺。
从佛教中国化的机制来看,叶片佛像体现了"适应性改造"的核心特征:在仪轨上,保留结跏趺坐、通肩大衣等核心元素以维持佛教身份;在功能上,融入摇钱树的丧葬护佑功能以适应本土需求;在图像上,吸收龙纹、钱币等本土符号以增强文化认同。这种改造不是对佛教教义的背离,而是在文化碰撞中寻找契合点的创造性转化,为后世佛教中国化提供了范式参考。
五、结 论
重庆华岩佛教博物馆藏摇钱树叶片佛像,以其独特的"一佛二胁侍"组合、双面鎏金线描工艺,成为汉代摇钱树叶片佛像中的罕见遗存。通过与四川安县、陕西城固等地的叶片佛像进行类型学对比,可以发现摇钱树叶片佛像经历了从"单尊坐佛"到"组合造像"、从"简单浮雕"到"复合工艺"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东汉时期佛教传播的深化和金属手工业的进步密切相关。
叶片佛像的图像组合与分布特征,揭示了早期佛教传播的两条重要路径:陆上通过蜀道吸收西域文化元素,水上通过长江实现区域扩散,最终在西南地区形成了以"丧葬护佑"为核心功能的佛教造像体系。华岩博物馆藏叶片佛像所体现的佛教与本土信仰的融合机制,印证了佛教中国化的早期形态——不是外来文化的单向输入,而是不同文化在碰撞中的双向建构。
由于考古资料的局限性,目前对摇钱树叶片佛像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部分遗存的出土背景不明,如华岩叶片的具体出土地点与墓葬信息缺失,影响了年代判断的准确性;二是私人收藏的叶片佛像资料公布不完整,难以形成全面的类型体系;三是对叶片佛像与树干佛像的功能关联性研究尚显薄弱。未来随着三峡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与私人藏品的公开,摇钱树叶片佛像的研究将有望取得新的突破,为揭示佛教初传中国的历史图景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证。
参考文献
[1] 何志国. 论西南与湖北早期佛像的关系[J]. 考古与文物, 2025(1).
[2] 温玉成.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
[3] 罗二虎. 西南地区汉代摇钱树研究[M]. 成都: 巴蜀书社, 2012.
[4] 重庆市博物馆. 三峡地区汉代摇钱树遗存调查报告[R]. 2003.
[5] 华岩佛教博物馆. 馆藏汉代摇钱树叶片文物档案[Z]. 2021.
[6] 钟坚. 四川汉代摇钱树的分期与区域类型[J]. 四川文物, 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