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巴县档案佛教史料综述 ——道坚法师

1

摘 要


巴县档案作为研究巴县地方史以及重庆城市发展史、四川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史的关键一手资料,其中蕴含的佛教史料丰富且价值极高。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巴县档案中的佛教史料,对其进行细致分类,并引用档案原文阐述,深入剖析其对研究佛教在巴蜀地区传播发展、地方宗教与社会互动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期为学界进一步探究巴蜀佛教史及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巴县档案;佛教史料;分类;意义


一、引 言


巴县档案时间跨度从乾隆十七年(1752)至民国三十年(1941) ,共约11.6万卷,内容广泛,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是中国地方政权历史档案中保存较为完整的部分。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巴县档案中亦有诸多记载。这些珍贵的佛教史料,为我们探究佛教在巴蜀地区的发展轨迹、与当地社会的交融状况提供了直接且关键的依据,对深入理解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巴县档案佛教史料分类


11

(一)寺庙相关史料


1.寺庙修建与修缮:档案中关于寺庙修建与修缮的记载详实丰富。如《巴县档案·乾隆朝卷》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僧月江于觉林寺增建山门、莲池、亭子、桥梁、石塔等,塔之围恒门乃小牌坊,上书‘报恩塔’三字,两旁柱刻‘因传心法分三教,为建浮屠报四恩’对联 。”此记载不仅清晰呈现了觉林寺在乾隆时期的扩建情况,还体现出寺庙建筑与佛教文化的紧密联系。又如《巴县档案·道光朝卷》记录,“道光十年(1830),华岩寺因年久失修,当地士绅联名上书官府,称‘华岩寺乃蜀川名刹,然岁月侵蚀,殿宇倾颓,佛像蒙尘,望官府能助修缮,以保佛门清净’,后官府拨款并号召民众捐资修缮 。”这些档案资料成为研究寺庙建筑风格演变、不同时期建筑工艺水平以及地方社会慈善捐赠行为的关键素材。


2.寺庙田产与经济:巴县档案对寺庙田产与经济方面的记录极为详尽。以《巴县档案·光绪朝卷》为例,其中有“某寺庙田产坐落于廉里八甲,共计水田五十亩、旱地三十亩,租与佃户耕种,每年收取租谷若干石 。”的记载,详细说明了寺庙田产的位置、数量及租佃情况。在处理田产纠纷时,档案也有具体呈现,如“光绪十五年(1889),佃户张某拖欠寺庙租金,寺庙住持状告至官府,称‘张某承租寺田,却屡年欠租,致使寺中用度紧张,恳请官府主持公道’ 。”通过这些档案,我们能清晰了解当时寺庙田产的经营模式、与佃户之间的契约关系,以及在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僧尼相关史料


1.僧尼的身份信息:巴县档案中保留了大量僧尼身份信息。如《巴县档案·同治朝卷》记载,“僧人道明,俗姓陈,巴县本地人士,同治三年(1864)于罗汉寺出家,跟随高僧悟禅受戒修行 。”这类档案为研究僧尼群体的来源构成、佛教在当地的传播路径提供了线索。在研究僧尼籍贯分布时,通过多份档案统计分析,能清晰看到不同地区人员出家的比例和趋势,进而探究佛教传播的区域差异。


2.僧尼的活动:档案对僧尼活动的记载丰富多样。《巴县档案·民国朝卷》提到,“民国二十年(1931),慈云寺僧众积极参与地方慈善救济活动,在灾荒期间,‘每日施粥百份,救济灾民,寺僧日夜忙碌,不辞辛劳’ 。”此外,僧尼还参与调解民间纠纷,如“民国十五年(1926),两户村民因土地边界问题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僧会出面调解,称‘邻里之间,应以和为贵,莫因些许土地伤了和气’,最终使双方达成和解 。”这些记录展现了僧尼在地方社会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重要作用。


(三)佛教活动相关史料


1.佛事活动:巴县档案对佛事活动的记载细致入微。如《巴县档案·嘉庆朝卷》描述大型水陆法会,“嘉庆八年(1803),华岩寺举办水陆法会,持续七日,参与僧尼百余人,信众数千人。法会首日,‘钟鼓齐鸣,香烟袅袅,僧尼诵经之声回荡山林,信众虔诚礼拜’ 。”档案中还记载了法会的具体仪轨,包括供佛、诵经、拜忏等环节,为研究古代佛教仪式细节、佛教信仰在民间的传播广度和深度提供了珍贵资料。


2.佛教文化传承:档案中关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史料也不少。《巴县档案·咸丰朝卷》记录,“咸丰五年(1855),觉林寺举办讲经说法活动,邀请高僧大德讲解《金刚经》,‘四方信众纷至沓来,讲堂内座无虚席,高僧深入浅出,信众皆有所悟’ 。”此外,还有关于佛教经典抄写、翻译的记载,如“同治八年(1869),罗汉寺僧众发愿抄写《法华经》,历时三年完成,‘字迹工整,笔法精妙,保存于寺中藏经阁,以供信众研读’ 。”这些内容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当地的传承与发展脉络。

12

(四)宗教政策与佛教的关系史料


1.官方对佛教的管理政策:巴县档案详细记录了官方对佛教的管理政策。在清政府时期,《巴县档案·雍正朝卷》记载,“雍正四年(1726),朝廷颁布度牒制度,巴县需严格执行,‘凡僧尼出家,需持有度牒,无牒者不得入佛门,各寺庙住持需定期上报僧尼情况,以备核查’ 。”在民国时期,《巴县档案·民国朝卷》提到,“民国十年(1921),政府对寺庙进行登记管理,要求‘各寺庙需填报详细信息,包括寺庙名称、地址、住持、田产、僧尼人数等,以便政府统一管理’ 。”这些档案展现了不同时期官方对佛教的管理方式和态度。


2.政策引发的佛教应对:“庙产兴学”政策在巴县的实施过程在档案中有详细体现。《巴县档案·光绪朝卷》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巴县执行‘庙产兴学’政策,各庙僧人上书官府,称‘庙产乃佛门根基,提拨办学恐影响寺庙生存,望官府斟酌’ 。”地方官员与寺庙之间关于庙产问题的协商、纠纷处理也有记录,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巴县县令与寺庙住持就庙产提取比例进行协商,县令称‘办学乃强国之本,庙产应适当提拨,然亦会保障寺庙基本用度’ 。”这些档案反映了佛教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生存状态和应对策略。


三、巴县档案佛教史料的意义

13

(一)学术研究价值


1.丰富佛教史研究内容:巴县档案中的佛教史料为研究佛教在巴蜀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这些史料,我们能清晰看到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如寺庙数量的增减、僧尼群体的变化、佛教宗派的传承等,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关于巴县地区佛教历史细节的空白,完善了佛教区域史的研究。在研究佛教宗派传承时,通过档案中对不同寺庙宗派归属的记载,以及僧尼师承关系的梳理,能准确勾勒出各宗派在巴县地区的传承脉络。


2.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这些史料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相关。从历史学角度,可研究巴县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学方面,有助于分析地方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民间信仰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文化学上,能深入探讨佛教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影响;宗教学领域,则为研究佛教教义的实践、佛教仪式的演变等提供素材。在研究佛教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时,通过档案中对佛事活动与民间节日融合的记载,分析佛教元素如何渗透到民俗活动中,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文化传承意义


1.保存地方佛教文化记忆:巴县档案中的佛教史料承载着当地佛教文化的记忆,记录了先辈们的宗教信仰活动和佛教文化的传承脉络。这些史料如同文化基因,为后世子孙了解本土佛教文化提供了窗口,有助于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档案中对寺庙建筑风格、佛事活动仪式的记载,后世子孙能直观感受到先辈们对佛教的虔诚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2.促进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对档案中佛教史料的研究,能更好地认识佛教文化的价值,为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历史依据。同时,也可为现代佛教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使古老的佛教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保护寺庙建筑时,参考档案中对寺庙历史建筑风格和修缮记录,能更好地还原和保护古建筑;在开展佛事活动时,借鉴历史上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具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三)社会历史研究价值


1.反映社会变迁:佛教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档案中的佛教史料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巴县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风貌。如“庙产兴学”史料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变革对佛教的冲击,以及佛教在社会转型中的遭遇和应对,从侧面展现了当时的教育改革、社会思潮等情况。通过档案中对不同时期寺庙田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记载,能分析出当时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制度变革对佛教寺庙的影响。


2.揭示社会关系:巴县档案涉及寺庙与官府、僧尼与信众、寺庙与地方士绅等多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史料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社会网络以及民间信仰在维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在研究寺庙与官府关系时,通过档案中关于官方对寺庙管理政策的实施和寺庙应对措施的记载,分析两者之间的权力博弈和相互依存关系;在研究僧尼与信众关系时,通过对佛事活动参与情况和信众捐赠记录的分析,了解信众对佛教的信仰程度和支持方式。

四、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前,学界对巴县档案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佛教史料的挖掘和研究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研究仅停留在表面,对佛教史料的深度分析和系统整合不足。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巴县档案中的佛教史料进行全面整理和分类,建立数据库,方便学者查阅和研究;二是加强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深入剖析佛教史料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三是开展比较研究,将巴县档案中的佛教史料与其他地区的佛教史料进行对比,探究佛教在不同地域传播发展的共性与差异。


五、结 论


巴县档案中的佛教史料丰富多样,分类细致,涵盖寺庙、僧尼、佛教活动以及宗教政策等多个方面。通过引用档案原文,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到这些史料的具体内容和价值。这些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文化传承意义和社会历史研究价值,是研究巴蜀佛教史以及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资料。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佛教在巴蜀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影响,为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发展做出贡献。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