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卜辞看殷商与方国的关系 —— 道坚法师

从甲骨卜辞看殷商与方国的关系 —— 道坚法师


11


摘 要


殷商时期的方国是商王朝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卜辞作为商代直接的文字遗存,真实记录了商与各方国在军事、贡纳、祭祀等领域的互动轨迹。本文以甲骨卜辞为核心史料,结合考古发现,系统梳理商与敌对、臣服、时附时叛三类方国的关系形态,解析卜辞中反映的权力运作逻辑,揭示殷商"以商为核心"的方国秩序构建模式。


一、引 言


殷商王朝并非高度集权的大一统政权,而是以商王畿为中心,与周边众多方国形成的政治军事联盟体。《尚书·酒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此处"邦伯"即指方国首领。甲骨文中"方"字作"□"或"△"形,共提及上百个方国名称,如羌方、土方、鬼方、周方等。这些卜辞多为商王占卜吉凶的记录,涵盖战争、贡纳、祭祀等国之大事,成为研究殷商与方国关系的第一手资料。完整的甲骨卜辞通常包括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即时性为还原历史场景提供了可靠支撑。


二、甲骨卜辞中的心腹大患:

与敌对方国的战争博弈


战争是殷商与敌对方国关系的核心主题,甲骨卜辞中"伐""征""御"等词汇高频出现,集中反映了商王朝与西部、北部游牧方国的长期对抗。这类方国以羌方、土方、鬼方为代表,对商边境构成持续威胁,成为商王主要的军事征伐对象。


羌方是商王朝最主要的敌对方国,散居于今青海东部、甘肃、宁夏一带,甲骨文中"羌"字作头戴羊角之形,象征其游牧族群特征。商王对羌方的战争兼具防御与掠夺双重目的,卜辞中"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伐羌"(《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130),记录了武丁时期动员1.3万兵力征伐羌方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商军最大出兵规模,统帅为王后妇好,此战极大削弱了羌方势力。战争的核心目的之一是掠夺人口,被俘的羌人多用于祭祀或奴役,卜辞中"用羌于祖乙"的记载屡见不鲜,印证了羌人作为人牲的悲惨境遇。


土方与鬼方则构成商西北边境的另一重威胁,二者常联合侵扰商境。卜辞载"贞:王勿乎妇好往伐土方"(《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237),记录了商王就是否派遣妇好征伐土方进行的占卜,最终妇好大破土方,使其纳入商王朝势力范围。鬼方的抵抗更为持久,武丁时期对其的征讨持续三年之久,卜辞"征伐鬼方,受有佑?"(《甲骨文合集》6088)反映了商王对这场战争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某版胛骨卜辞更详细记录了土方与另一方国同时侵扰东西边境的危机:"土方侵我东鄙,㞢二邑;邛方亦侵我西鄙田"(《甲骨文合集》6057正),印证了商西北边境的动荡态势。


三、甲骨卜辞中的臣属秩序:

与友好方国的贡纳与协作


对于臣服或友好的方国,商王朝通过建立贡纳制度与军事协作机制维持从属关系,这类方国以周方、竹方、盂方为代表,承认商王的核心地位,履行相应义务。甲骨卜辞中"入""贡""献""令"等词汇是此类关系的直接体现。


贡纳是臣属方国最基本的义务,贡品涵盖龟甲、牲畜、奴隶等各类物资。竹国作为商的侯国,卜辞中多有其贡纳记录:"竹入十"(《甲骨文合集》902反)记载竹国进贡十块龟甲;"子竹犬"(《甲骨文合集》22045)表明竹国献祭祀用犬;"取竹刍于丘"(《甲骨文合集》108)则记录商王向竹国索取刍奴。周方在商晚期为重要属国,卜辞"周方其来献牛?"(《甲骨文合集》8472)反映了商王对周方贡纳的关注,周甚至一度协助商王征伐其他方国,成为商王朝的东部屏障。


军事协作是臣属关系的重要延伸,商王常命令属国首领率军参战或戍边。沚方首领沚或即是典型代表,其起初为商敌国,被征服后成为商的军事同盟,卜辞"征王令从沚或伐巴方受有佑?"(《甲骨文合集》6478)与"辛未卜,丁贞:令妇好从伯或伐邵方"(《花东》237),记录了沚或受商王命令征伐巴方、邵方的史实。商王还通过占卜确认属国的忠诚度,如"贞:盂方归?"(《甲骨文合集》36511)即贞问盂方是否会前来朝贡,体现了对臣属方国的管控。


四、甲骨卜辞中的摇摆势力:

与时附时叛方国的动态平衡


部分方国因自身实力消长与商王朝国力变化,呈现出时敌时友的摇摆特征,人方(东夷)是这类方国的典型代表,其与商的关系演变直接影响殷商晚期的政治格局。


人方位于商王朝东南方向,在商前期与商保持相对平和的关系,甲骨文中少见军事冲突记录。但到帝乙、帝辛时期,随着人方势力壮大,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卜辞"乙巳卜,贞:王征人方,受有佑"(《甲骨文合集》36482)与"癸亥卜,黄贞:王旬无祸?在人方"(《甲骨文合集》36485),记录了商王亲征人方的历程。这场战争持续数年,极大消耗了商王朝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成为商朝灭亡的重要诱因。


这类方国的摇摆性本质上是利益权衡的结果。卜辞中"人方其出?"(《甲骨文合集》36181)反映了商王对人方动向的警惕;而"人方来宾"(《甲骨文合集》36175)则记录了人方暂时臣服朝贡的状态。这种动态关系表明,殷商的方国秩序并非稳固的层级体系,而是基于实力对比的动态平衡。


五、卜辞所见殷商方国关系的本质与秩序维系


甲骨卜辞所呈现的三类方国关系,本质上是商王朝"内外服"制度的具象化。商王通过战争打击敌对势力、用贡纳控制臣服方国、以威慑拉拢摇摆势力,构建起以商为核心的政治秩序。这种秩序的维系依赖三重机制:


军事威慑是基础保障,卜辞中频繁的"伐""征"记录与大规模兵力调动,彰显了商王的军事权威;贡纳与协作是纽带,通过物资流动与军事联动强化从属关系;占卜仪式则赋予这种秩序神圣性,商王在与方国互动的关键节点均进行占卜,如"伐羌,吉?"(《甲骨文合集》6834)"令周伐舌方,受有佑?"(《甲骨文合集》6812),通过"天授王权"的叙事巩固统治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秩序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商王对远方方国的控制力有限,如对鬼方的征伐虽短期获胜却无法根除威胁;属国的忠诚度随商实力变化而波动,周方最终取代商朝即是例证。甲骨卜辞中"方出作祸""方来入邑"等记录,恰恰反映了方国秩序的不稳定性。


六、结 论


甲骨卜辞作为商代的"活化石",清晰展现了殷商与方国关系的多元形态:对羌方、土方等敌对势力的长期战争,构成商王朝军事活动的主线;对周方、竹方等臣服势力的贡纳管控,奠定了方国秩序的基础;对人方等摇摆势力的动态应对,则暴露了商王朝统治的局限。这些关系形态共同构建了殷商"以商为核心、武力为支撑、贡纳为纽带"的方国体系。


从甲骨卜辞的记录可见,殷商的方国关系并非简单的"君臣"或"敌友"二分,而是随实力对比不断调整的动态网络。这种体系既维系了商王朝数百年的统治,其内在的脆弱性也为周的崛起与商的灭亡埋下伏笔。甲骨卜辞所承载的这些信息,为我们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运作模式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证依据。


12


参考文献

1.郭沫若. 甲骨文合集[M]. 中华书局, 1982.

2.胡厚宣. 殷墟卜辞综类[M]. 中华书局, 1989.

3.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殷墟文化丨透过甲骨 窥探3000年前的战争细节[EB/OL]. 2023-03-2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小屯南地甲骨[M]. 中华书局,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