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隐,字昭谏,唐末著名文学家,生于浙江新登,虽才华横溢却十次应试不第,世称“十上不第”。他虽仕途失意,却以诗文名满天下,其作品辛辣幽默,针砭时弊,深受百姓喜爱。僖宗年间,罗隐曾出任杭州令,后因黄巢起义,随僖宗避乱入蜀。
入蜀后,罗隐遍历巴蜀山水,因其性情豁达、通晓民生,常以智慧帮百姓解困,民间遂流传出诸多关于他的传说,“马桑树”便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则——相传他“金口玉言”,能点化万物。
当罗隐行至金佛山时,见此地山林丰茂,不仅有千年古茶树扎根山间,更藏着无数未被善用的物产,山民虽早有利用本土食材的智慧,却常因方法粗糙未能发挥其效。罗隐便一路游历、一路点拨,将山民原有习俗深化改良,留下了许多与金佛山食材、药材相关的传说,这些故事口耳相传,成了当地民俗文化中珍贵的一笔。
一、罗隐点化“干劲汤”
金佛山下的渝黔古道旁,早有千年古茶树扎根,山民们世代采茶树老叶煮水,劳作间隙喝上一碗解乏,当地人唤作“粗茶汤”。只是这茶汤仅能解渴,遇上背负重物的挑夫们赶远路,干硬的玉米饼配着寡淡茶汤,走不了十里路就浑身冒虚汗,有个年轻挑夫甚至眼前发黑栽倒在地。
恰逢罗隐秀才途经此地,见挑夫们捶着腿叹气,又瞧见山民灶台上摆着刚榨的菜籽油——那是山民用来炒菜的寻常物什。他指着古茶树老叶和菜油说:“你们原有喝茶汤的法子,若把茶叶煮烂揉成泥,掺两勺菜油,再用沸水冲开撒把盐花,试试能不能添些力气?”
挑夫们半信半疑照做,温热的茶汤入口,油脂裹着茶香滑入腹中,原本空落落的肚子瞬间暖了,沉重的双腿竟也轻快起来。罗隐看着他们重新挑起百斤山货,笑道:“这汤能补力气、添干劲,该叫‘干劲汤’才是。”后来山民们又按照罗隐的指点,往汤里加了炒米、腊肉丝和蛋花,让这碗“干劲汤”从解渴饮品变成了能填肚子的早餐,渐渐演变成如今南川人离不开的油茶。至今金佛山下的油茶馆里,老掌柜还会指着后院的古茶树说:“咱这油茶,是罗隐秀才在老祖宗喝粗茶汤的法子上,点拨出来的宝贝哩!”
二、古佛洞赐天麻
罗隐途经金佛山头渡桥时,听闻山下胡家村的胡大爷遭财主逼债,带着女儿“天麻”躲进了深山。可没过多久,胡大爷就得了怪病,整日头晕目眩,连站都站不稳,天麻姑娘只能靠采野果充饥,还得四处求医。罗隐听闻后,想起自己“马上树”点化植物的旧事,便跟着姑娘往深山走,直到古佛洞前——那洞深不见底,岩壁上垂着钟乳石,洞口却长着几株奇特的药材:根茎像缩小的人形,茎秆挺直如翠竹,顶端还开着淡紫色的小花。
罗隐蹲下身仔细观察,又摸了摸药材的纹理,对天麻姑娘说:“此药生在仙洞旁,吸了山中之气,定能治你父亲的头晕症。”姑娘连忙挖了几株,回去后和着山鸡炖汤。胡大爷喝了两天,头晕竟真的好了,还能跟着女儿下山耕作。后来人们知道这药材是罗隐指点发现的,又念及天麻姑娘的孝心,便给这药材取名“天麻”。如今金佛山古佛洞附近的天麻仍长得格外粗壮,山民们说,那是罗隐秀才的“金口”给药材添了灵气。
三、“神仙豆腐”救饥民
荒年时,金佛山下颗粒无收,村民们只能挖野菜充饥,很多人饿得面黄肌瘦。罗隐在村中歇脚,见一个老婆婆抱着饿得哭不出声的孙儿,急得直掉眼泪,便想起自己入蜀途中曾见山民用野叶果腹,于是带着村民往山林里找能吃的东西。走到一处溪谷旁,罗隐发现岸边长着一片灌木,叶子宽大肥厚,捏在手里能挤出黏黏的汁液,便说:“这叶子能做‘豆腐’,我教你们做。”
他让村民们采来叶子,洗净后捣成泥,用纱布过滤出汁液,再加入草木灰水搅拌。没过多久,汁液竟凝结成了淡绿色的“豆腐”,切成块煮着吃,口感滑嫩,还带着清香。村民们靠着这“神仙豆腐”度过了荒年,老婆婆拉着罗隐的手说:“这是神仙显灵救我们啊!”罗隐笑着说:“是山林给的活路,就叫它‘神仙豆腐’吧。”后来每到春夏,金佛山下的村民还会采叶做豆腐,成了当地独有的时令小吃。
四、方竹变“笋王”
金佛山的山民早知道山间长着一种四方竹秆的竹子,只是这竹子春不发笋,偏要秋天下雨才冒头,采来的秋笋又涩又苦,要么扔了,要么勉强煮着吃,没人觉得是宝贝。一次暴雨过后,罗隐在山中避雨,躲进了老竹农的茅草屋,见老竹农对着筐里的方竹笋叹气,说这笋子“中看不中吃”。
罗隐走到屋旁的方竹林,摘下一片笋壳闻了闻,又掰了点笋肉尝了尝,对老竹农说:“你们原有吃笋的法子,只是没找对去涩的窍门——这秋笋先焯水去掉苦味,再用腊肉炒,定能压住涩味,显出鲜脆来。”老竹农照着试了,热油下锅,腊肉的香气裹着笋香飘出来,炒好的笋子咬一口脆嫩回甘,连邻居都闻着香味来讨方子。
罗隐又叮嘱道:“这般好笋,当称‘笋中之王’,你留些竹种好生栽种,以后定能成为金佛山的宝贝。”后来山民们都学着罗隐的法子吃方竹笋,这不起眼的秋笋还成了朝廷的贡品,山民们都说,是罗隐秀才的点拨,让他们把“没用的竹子”变成了金疙瘩。

五、“甜茶”解乏救茶农
金佛山北坡的茶场旁,早有山民见过一种开白花的低矮灌木,叶子嚼着带甜味,却只当是寻常野草。暑天里,太阳晒得地面发烫,茶农们顶着烈日采古茶树的茶叶,个个口干舌燥,有个老婆婆甚至中暑倒在茶丛里。罗隐见状,连忙帮着把老婆婆抬到树荫下,又走到茶场边的山坡上,摘下几片甜茶叶,用山泉水洗净递过去:“你们采茶叶时,若觉得口干,就嚼片这叶子,或用沸水冲泡,比喝凉茶还解乏。”
老婆婆含着叶子,清甜的味道瞬间润了喉咙,没过多久就醒了过来,说:“这水真甜,喝了浑身都舒服!”罗隐笑着说:“这不是普通的野草,是‘甜茶’,以后你们采茶时多采些带在身边,既能解渴,又能提神。”后来茶农们便把甜茶和古茶树茶叶一起晾晒,制成了独特的“金佛甜茶”,招待客人时泡上一杯,清甜的味道让客人赞不绝口。至今金佛山北坡的茶农还说,是罗隐秀才让他们发现了这“山间蜜糖”。
六、“老荫茶”消暑救孩童
夏日的金佛山闷热难当,山民们早知道村后老树林里,有一种叶子厚实的灌木,煮水喝能解渴,却没当回事。罗隐在村里歇脚时,见孩童们个个无精打采,有的还发着低烧,村民们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好法子。罗隐问明情况,知道是暑气太重所致,便带着村民往老树林走,指着那灌木说:“你们原有煮这叶子喝水的法子,只是没发现它能清热消暑——多煮些茶水给孩子们喝,低烧很快就能退。”
村民们半信半疑地采了叶子煮水,深褐色的茶水喝起来带着淡淡的涩味,却格外解渴。孩子们喝了两天,低烧退了,又能在村口追着玩了。村民们感激不已,要留罗隐吃饭,罗隐却摆了摆手说:“这‘老荫茶’是山林的馈赠,你们以后夏天多煮些,装在陶罐里挂在井里冰镇,喝起来更爽口,还能防中暑。”后来每到夏天,金佛山下的村民就靠着老荫茶消暑,这原本不起眼的灌木叶子,成了家家户户的夏日必备。
七、“大脚菌”指路救猎人
金佛山的猎人早知道深山里长着一种菌盖又大又圆的白色蘑菇,却只当是能吃的寻常菌子。一次,罗隐在黑山谷迷路,天色渐暗,又刮起大风,恰好遇到追野猪迷路的猎人,两人都分不清东南西北。走着走着,罗隐看到路边的腐木上长着几簇大脚菌,蹲下身看了看,对猎人说:“你们常采这菌子吃,却没发现它是认路的帮手——它只长在向阳的山坡上,而且菌盖朝着山外的方向生长,顺着这方向走,准能找到出路。”
猎人将信将疑地跟着菌盖指的方向走,果然没多久就看到了熟悉的山路。后来猎人把这事告诉了村里的人,大家才知道这常见的大脚菌还有“指路”的本事,都说罗隐秀才懂山林的规矩,能从寻常物产里找出不寻常的用处。如今金佛山的猎人进山,还会留意大脚菌的方向,说这是罗隐秀才传下来的“山林暗号”。
八、“山胡椒”提鲜救庖厨
金佛山长着一种结青绿色小颗粒的乔木,人们偶尔会摘些颗粒舂碎去腥,却没把它当主要调料。近来庖厨总觉得炒的菜少了点鲜香,以往常用的老鹰茶今年收成少,菜的味道总差些意思,对着灶台叹气时,正好遇上路过的罗隐。
罗隐问明情况,带着庖厨往村后的山坡走,指着山胡椒树说:“你们原有用这颗粒去腥的法子,只是没发现它比老鹰茶更提鲜——炒肉时放些舂碎的山胡椒,保管香味不一样。”庖厨半信半疑地试了,热油下锅,山胡椒的辛辣香气混着腊肉香飘满整条街,客人尝了都赞不绝口,说比以前更好吃了。
庖厨高兴地说:“这山胡椒真是宝贝!”罗隐笑着说:“山林里的好东西多,你们原有利用它们的智慧,只是差一点点拨,就能发挥更大用处。”后来山胡椒成了金佛山庖厨的必备调料,不管是炒肉还是炖菜,放些山胡椒,味道立马就鲜活起来。
九、“猕猴桃”充饥救旅人
金佛山上长着一种缠藤蔓的野果,外皮裹着绒毛,熟了之后酸甜可口,饿了会摘几个吃,却没把它当能救命的干粮。罗隐在山中赶路时,遇到一个旅人,旅人说自己带的干粮吃完了,饿了两天,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罗隐带着旅人往山坡上走,指着猕猴桃藤蔓说:“你们饿了会摘这野果吃,却没把它当正经充饥的东西——这果子能填肚子,还能补力气,你多吃几个,就能接着赶路了。”旅人摘下果子,剥开皮咬了一口,酸甜的果肉瞬间缓解了饥饿,连吃了好几个,果然有了力气。他感激地说:“若不是你,我恐怕就要饿死在山里了!”
后来山民们才知道,这常见的野果不仅能解馋,还能在没干粮时救命,便把它看得更重了。如今金佛山的猕猴桃还被做成了果酱、果干,成了受欢迎的零食。
十、“楠竹”编筐救篾匠
金佛山的深山里长着一种高大粗壮的楠竹,只是觉得楠竹太硬,编筐费力气,宁愿用质地软的细竹子,可细竹子编的筐子容易破,没人愿意买。篾匠对着一堆细竹子叹气时,罗隐路过问明了缘由。
罗隐跟着篾匠往深山走,指着楠竹林说:“你们原有编竹筐的手艺,只是没选对竹子——这楠竹看着硬,其实韧性好,编出来的筐子既结实又耐用,虽然费点力气,却能卖出好价钱。”篾匠半信半疑地砍了几根楠竹,试着编了一个筐子,果然又结实又好看,很快就被人买走了。
篾匠高兴得不得了,连忙向罗隐道谢。罗隐又叮嘱道:“楠竹生长周期长,你砍竹子时留些幼苗,这样才能年年有竹子用。”后来篾匠就靠编楠竹筐发了家,还把用楠竹编筐的手艺传给了村里的人,金佛山的楠竹筐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特产。
十一、“八珍汤”治病救百姓
金佛山里有天麻、党参、当归这些药材,偶尔会采来单独煮水喝,却不知道怎么搭配才能发挥更大功效。近来百姓常犯虚病,要么手脚冰凉,要么气短乏力,郎中开的药方效果都不好,为政清廉的县官急得团团转,听闻罗隐秀才懂药材,便亲自上山请教。
罗隐得知情况,带着县官往深山走,采了天麻、党参、当归、白云豆,又添了茯苓、白术、甘草、红枣,共八味药材,对县官说:“你们原有用单味药材治病的法子,只是没找对搭配——这八味药配成‘八珍汤’,炖肉或煮水喝,能补气血、强身体,你让百姓试试。”
县官连忙让人按方子配药,分发给患病的百姓。百姓们喝了几天八珍汤,虚病渐渐好了,手脚也暖和了,又能下地干活了。县官感激地对罗隐说:“先生真是救了一方百姓啊!”后来“金佛山八珍汤”的方子传了下来,成了当地百姓秋冬滋补的佳品,县官还让人把方子刻在石碑上,立在县城门口,方便百姓取用。
十二、“黄连”治痢救山民
金佛山潮湿的岩壁下长着一种开黄花的黄连,知道它味道苦,却不知道能治病。那年山下闹痢疾,很多人上吐下泻,浑身无力,连郎中都束手无策。罗隐在村里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着急,便带着年轻山民往深山走,指着黄连说:“你们知道这草苦,却没发现它是治痢疾的良药——挖它的根部切成片煮水喝,不出两天就能好。”
山民们半信半疑地挖了黄连,煮成药水分给生病的人喝。没想到喝了两天,痢疾真的好了,大家都围着罗隐道谢。罗隐又叮嘱道:“黄连性苦,能清热泻火,以后再闹痢疾,就找它准没错。”后来山民们才知道这不起眼的苦草是宝贝,金佛山的黄连也出了名,成了名贵的中药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