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岩圣可对《老子》的佛学解读
文/韩焕忠
内容提要:在《道德经顺硃》中,圣可突显了《老子》与佛性义、般若义、慈悲义之间的相互契合。他将《老子》所说的道解读为中国佛教所说的佛性,将《老子》中无为而治的思想解读成了佛教的般若空义,将《老子》中益物利民的思想诠释为大乘佛教的慈悲义。圣可指出,如果能深入《老子》这部道家经典的话,也会对研读儒佛两家的经典提供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圣可 老子 佛学解读
清初高僧华岩圣可所著《道德经顺硃》一书,被收录在《嘉兴藏》中,成为中国佛教界高僧大德注释《老子》的传世之作。
据《华岩寺续志》《巴县志》等资料记载,圣可(1628-1700),法名德玉,晚年号华岩老人,因禁足于季而关中,故又自号季而氏。俗家为四川营山王氏,年十七,痛有明之沦亡,遂潜身远遁,至年二十七岁时于朝阳道源披剃,两年后谒破山海明于金城,受其记为临济宗第三十二世。此后与法兄雪臂等人人关中,云游晋、魏、齐、鲁、吴、越等地。至康熙七年(1668)冬,经江陵返川,因重庆居士杨继芳殷勤挽留,宿于华岩洞,遂创华岩寺崧▷狝驕和为开山祖师。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到泸阳方山,开创云峰寺,后又住持梁平双桂堂。康谚二十准六年(1687)退居于华岩寺,专心著述,有《网经顺硃》2卷、《禅林宝训顺硃》4卷、《道德经顺硃》2卷及《华岩圣可禅师语录》5 卷传世①。
华岩圣可认为,《老子》之言“质而不文,朴而非器,与素王言、西方圣人言合”②。具体来看,他在《道德经顺硃》中突显了《老子》与佛性义、般若义、慈悲义之间的相互契合。
一、以佛性义解读《老子》
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的基石,中国佛教各宗派,如天台宗的“一念无明法性心”,华严宗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都是对佛性的深入探讨,禅宗更是将“明心见性”作为本宗修行的目标和悟道的标志。在《道德经顺硃》中,华岩圣可将《老子》所说的道,解读为中国佛教所说的佛性。
如《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① 可以言说的道即非常道,那么到底什么是常道呢?华岩圣可认为:“日用当行之常道,在眼见,在耳闻,在手捉,在足奔,本不迁变岂不可言哉!盖言默不足以载之也。若是可言,则就是言句了,岂是不迁不变的常道!”在圣可看来,平常生活中应当遵行的常道,就表现在眼、耳乃至手、足的作用上,虽然可以用语言加以表述,但是语言却无法将其完全表述出来,如果认为常道视为可以言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常道呢?这段话很容易让人想起异见王与波罗提之间的问答:“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答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日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③ 同样的思想也见于临济义玄的开示中,他说:“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④ 很显然,圣可此处将《老子》的常道看成了祥宗的佛性,因此他对常道的疏释运用了禅宗对佛性的解说。
又如《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⑤ 其意谓道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华岩圣可释之云:“道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分明是有,不见其形,故疑之曰:'有物混成’。”此处引文中“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也是禅宗祖师们经常用来形容佛性的词语。天童正觉上堂示众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体之有据,取之无形,用时密密,寂处,是诸佛之本觉,乃众生之妙灵,廓大千而为量,破微尘而出经。”水中有盐味却看不到盐的存在,胶是黑色的但无法将胶与黑色分开。《傅大士心王铭》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人,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①心王即佛性,其在人身中,在各个器官中显现,但却不具任何形态。庵《牧牛图颂》云“从声得人,见处逢原,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毛,非是他物亁逕雲”@动静云为,一切皆是佛性的体现,佛性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六尘之中显现无遗,就如同水中盐味、色中胶青、眼上之眉一样,虽然一时看不到,但无人不知其为真实的存在。道的整体性,在这里被圣可诠释成了具体事物的一体性,此正如人们虽然无法看到佛性的任何形象,但却可以体会到佛性的存在一样。
正如道是道家的最高范畴一样,佛性也是禅宗的最高范畴。华岩圣可将《老子》的道诠释成了禅宗的佛性,不仅彰显了道家所说的道具有超越感性而又规范感性的特征,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将道家的体会大道转化为禅宗的明心见性。
二、以般若义解读《老子》
佛教般若义是指般若类经典所宜说的缘起性空义,中国佛教各宗派无不遵之以破除着、圆融诸法。在《道德经顺硃》中,华岩圣可就将《老子》中无为而治的思想解读成了佛教的般若义。
佛教般若义首先在于破除自心对各种外在事物的欲望,华岩圣可从“检欲之道”的立场上解读了《老子》中的相关内容。《老子》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此。”④ 圣可认为,这一章就是《老子》的“检欲之道”,即告诫人们必须提高控制能力,防止自己的内心被外在的物欲所伤害。在他看来,人们对色、声、味、快意之事、难得之货的无节制的追求,必然导致对自己身心的伤害。就是由于这个缘故,“圣人但为腹而养已,不为目而循物,故悉去彼在外之诸妄,而独取此在内之一真也,此检欲保身之实学也”④。老子以此破除了对外在物欲的追求,而圣可则将人们对外物的追求视为一种必须破除的执着这种解读与佛教般若义显然具有深刻的关联。
中国佛教以般若荡相遗执所显示出来的空义作为佛性的基本内涵。华岩圣可既然将《老子》的道解读成了佛性,因此他也就顺理成章地将佛性的般若空义视为《老子》之道的基本内涵。《老子》第二十一章有云:“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唯。”⑤圣可对此解释云:“大德无名,拟将何名以形容哉!夫唯不可形,故强名曰道。然而道又何以形容?若道是色,是色非道;若道是声,是声非道;若道是物,是物非道。拟其为物也,又何如唯恍兮不有,唯惚兮不无焉耳。”①道不是色,不是声,不是任何具体的事物,因此用“唯唯惚”才是对道的最好的表述。圣可这方面的思想就来自于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在圣可看来,要把《老子》之道的内涵,就必须与体会佛性一样,要充分运用佛教般若学的荡相遣执之义。
从佛教般若学的立场上讲,不仅对各种非法之物不能执着,执着。《金刚经》中“佛说……,即非……。是名……”的句式,就是佛对众生必须破除执的教导,而中国禅宗的大德们则习惯用“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的成语来阐明这一道理如南宋末年的陈贵谦就在写给真德秀的书信中说:“今若只诵佛语,而不会归自己,如人他珍宝,自无半钱分;又如破布裹珍珠,出门还漏却。纵使于中得少滋味,犹是法爱之见本分上事,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直须打并一切净尽,方有少分相应也。”《老子》第十章云:“涤除玄览,能无疵乎?”④ 华岩圣可对此解释说:“众人之病,粗而易除;学者之病,微而难遣。玄览药病,执之更重,能无疵乎?金屑虽贵,落眼成,是故当涤除之也。”⑤圣可认为,道家的玄览本是体会大道的智慧和方法,但如果执着于玄览,也会成一种过患,因此他认为应当“涤除”对“玄览”的执着,从而在体会大道时达到“无疵”的效果。《老子》第七十一章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④圣可仍以破除执着的般若义对之进行诠释,认为此章“此-章言不知与知,二俱是病,涤除玄览,始可无疵的意思”。不知固然不能执着,即便是知也不能有任何的执着,这就是“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的道理。
运用佛教般若义破除了各种贪欲和执着,就能进入悟明佛性的圆融境界。华岩圣可认为,体会大道也能获得这种效果。《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教经典中亦常说“法性理水”,其意即在将“法性”,有时也称为佛性,譬喻为水。因此,圣可认为此章是在诠释“成性贵圆融的意思”。他解释说:“最上大道,无可比喻,略而喻之,有似于水。水善者何?泽利万物而不矜功,不处高洁,乃处众人所恶,卑污之处,故差近于道焉。”⑨水所具有的圆融特征,既可以阐明佛性的空义,又可以表述大道的无为义,因此圣可就将佛性空义与大道无为义直接等同起来。佛教以般若义破除众生的执着,从而进人圆融诸法的境界。华岩圣可以般若义与无为义的相似性为依据,以般若义解读《老子》之道,实际上具有以般若空义的荡相遣执印证《老子》之道无为而治的意味。
三、以慈悲义解读《老子》
佛教大小乘分判的关键是有没有慈悲,慈能否与众生乐,悲能否拔众生苦。中国佛教各宗派均属大乘,因此普遍推崇佛教中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精神,要求修行者们都必须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华岩圣可就将《老子》中益物利人的思想诠释为大乘佛教的慈悲义。
首先,华岩圣可对水的疏释带有强烈的佛教随缘利物的色彩。《老子》第八章将上善即最高层级的善譬喻为水,谓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①。圣可解释说:“水不择大小广狭,可容即受,居善地也;澄彻清深,无物不鉴,心善渊也;利泽动植,不求其报,与善仁也;流注,适时不易,言善信也;洗涤于准,用之不勤,政善治也;遇物赋形,能乘舟,事善能也;冬春泮,不失其节,动善时也。此诚处恶利物,不争之能事矣,而谁与之争耶?既无与争,何过之有此水之所以为上善也。”@ 大乘佛教的菩萨不仅具有鉴察众生根机、分辨事物性相的道种智还具有无我利他的慈悲情怀。此处圣可就是按照菩萨的慈悲精神来理解道家所说的“上善”的。
其次,华岩圣可将《老子》之道直接视为佛教菩萨的智慧与慈悲。《老子》第十八章云“大道废,有仁义。” 圣可对此解释说:“正趣菩萨放身光明,映蔽一切,日月星电、天龙八部、释梵护世,所有光明,皆如聚墨。用是而知,大道一出,则仁义纵有,向何处安著耶嘌莞崧蚓哀鸭窃生喺纞盗韝盪岍浥鋦六大道茅废弛,仁义方显矣。”④精进修行中的菩萨们,由于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品格他们身上放射出来的光明,使太阳、月亮、璀璨的群星、耀眼的闪电,乃至天龙八部、帝释、梵天以及护世神王所放的光芒,都变成漆黑一片。同样道理,大道若能流行,即便有仁义这样大家都称扬的德行,也无有实施之处。在这里,圣可以无比明亮的正趣菩萨身光譬喻《老子》所说的大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老子》的大道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内在品格。
再次,华岩圣可将《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解释成了菩萨慈悲恒顺众生之意。《老子》第四十九章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之在天下,为天下浑其心百颀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Φ圣可认为,圣人随机应感,从来不违背民众的意愿。圣人已经超越了世间的烦恼,达到了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解脱境界,可以说已经无心世间了,但由于具有慈悲之心的缘故,时刻挂念民众的疾苦,故而可以说圣人是以百姓之心为心。如果百姓们都怀有一颗善良和诚信的心,那么圣人也就以善良和诚信之心回应他们。圣对此是如此理解的如果百姓们都很普良的话,我与他们一样善良,就会使他们乐善不:如果百姓们不善良的话,我保持着善良,就可以用我自身的善良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改过迁善。同样道理,如果百姓们都很诚信的话,我与他们一样诚信,就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的崇尚诚信;如果百姓们不诚信的话,我仍然保持着诚信,就可以用我自身的诚信感化他们,使他们感觉到惭愧,从而变得推崇诚信。在圣可看来,《老子》所谓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因此他说:“圣人之存心于天下,兢兢业业,惟忍-民不得其所,而为天下之民浑沌其心,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民威注望瞻,圣人容止可睹,作事可法,则因圣人之视听,而民亦从而视听之也,故圣人皆孩之,般慈惠及物,等视万民,犹如一子,而不二其心。至此,则不善不信者,亦皆善信,况善善信信者乎!”@很显然,圣可此处对《老子》的解读运用了大乘佛教,特别是《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恒顺众生”的慈悲誓愿。
华岩圣可以慈悲义解读《老子》,也将大乘佛教的菩萨品格赋予了《老子》的大道,从而使其具备了利物益人的品格。如此一来,体会和实践《老子》之道也就具有了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意味,学习和研究《老子》也能通向佛教的终极目标。
华岩圣可指出,如果能深入《老子》这部道家经典的话,也会对研读佛两家的经典提供很大的帮助,“则不唯看《易》言、《学》言、《庸》言易,即看《圆觉》言、《楞严》言《华严》言,亦不难矣”。换言之,在圣可看来,精通了道家的《老子》之后,再来看儒家《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就会觉得很容易,即便是看佛教的《圆觉经》《楞严经》乃至《华严经》等重要经典,也会感觉到没有那么难了。联系到中国佛教史的实际来看,圣可的这种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不仅因为《老子》与佛教经典之间具有诸多的相似性,还在于崧婴佛教在实现自身形态中国化的过程中受到了《老子》等道家经典的重大影响。还必须指出的是,圣可在《道德经顺硃》中引用了不少“罗什之言”,然均不见于任何传世文献。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部署名罗什的释老之作,虽然不是真正的罗什著作,但也反映出以佛解老、融合佛道十分流行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