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佛学院居士大专班课堂

111

2

12

《唯识二十论》


主讲:界贤法师


继“极微之说”与“境体为一”被破除后,外人又提出质疑:三量中以“现量”最具权威性,在现实经验中,人们处处能够以现量觉察种种外境。如果不存在实有的外境,又怎么会有现量呢?


唯识学家回答道:我们并不否认现量的觉知本身,但现量并不能证明外境实有。例如,在梦境中并无真实外境,却仍有现量的觉知;又如海市蜃楼、空中花影,虽非实有,却仍能被现量觉察。因此,仅凭“现觉”的存在,并不能成立外境的实有。


接着,唯识学家进一步借助正量部所主张的“六识不并起”与萨婆多部所持的“刹那论”,分别破斥其观点。唯识学家指出:当现量的觉知生起之时,能见的识与所见的境其实已落入过去;如果现量是实有的,它应恒常存在。既已成为过去,消失殆尽,如何能成立其为实有?由此可知,“现量见实境”之说亦不能成立。


2

13



 《入菩萨行论》课程分享:


寂天菩萨的学风与本论核心要义 


主讲:永圣法师


在今日《入菩萨行论》课程中,永圣法师为大众详解了本论作者寂天菩萨的生平事迹与经典概要,带我们走近这部大乘宝典的精神内核。


寂天菩萨原籍西印度,本为尊贵王子。他看破世俗荣华,毅然舍弃王位继承权,前往古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出家修行。在寺期间,他平日除饮食、睡眠、如厕外,看似无所作为、不事表法,因此引来部分僧众不解,欲请他登座说法以令其离开。未曾想,这一因缘竟促成传世经典的诞生——寂天菩萨登座后,随缘起诵,《入菩萨行论》的精妙文句就此流传于世。


法师开示,寂天菩萨并非真为放逸之人,实则早已深入研习百余部经、律典籍,著作有《经集》《学集》等传世之作。在《入菩萨行论》的“智慧品”中,他更精准破斥外道及内道相关观点,鲜明彰显中观应成派的核心立场,其“内勤修学、外示放逸”的独特学风由此尽显。早年舍弃王位、出家求道,僧团中面对他人贬斥亦不动心,这一切皆与《入菩萨行论》倡导的精神高度契合,真正做到了见行相应。而编撰《入菩萨行论》等著作,正是他为深入菩萨学处,在书写中贯彻闻思修的修行实践,生动印证了其真实学风。


这部经典的内容涵盖大乘道完整次第,从发菩提心到修持六度,共分为十品,脉络清晰、义理深邃:


• 第一至三品围绕菩提心的利益、忏悔罪业、受持菩提心展开,深刻诠释了菩提心的珍贵价值;

• 第四至六品阐明受持菩萨戒后,需做到不放逸、护持正知、修习安忍,同时引导未发心者发起菩提心;

• 第七、八品教导已发心者,通过修持精进与静虑,守护菩提心不令退失;

• 第九品智慧与第十品回向,则助力菩提心得以辗转增上、圆满究竟。


法师最后开示,《入菩萨行论》是寂天菩萨菩提心的自然流露,心量广大无边、悲智圆满。我们修学佛法,亦应以此为方向,不断拓展心量,力所能及地利益众生,并将一切修行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共趋菩提正道。



2

14


《金刚经》


   主讲:广毅法师


法师继上节课开示破人、法二执后,本节接着讲解《金刚经》的般若法门,首先讲到大乘的六度,以第六度修法身报身,以前五度修应身,而般若应是前五度修行的指导,前五度是修福是相,第六度是修慧是体。修行必福慧具足方成两足尊,由福慧二因而证得真应二身。                                     


其次讲到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是我们修行观照的目标,那个如如不动,坚如金刚的自性。观照般若即能观照证悟的那种智慧的能力。能观的智慧与所观的实相在概念上有区别不一样,但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以观照般若观照一切事物如金刚一样能断除所有烦恼、执着、妄想。如此证得的实相般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如金刚一样坚固。如我们依经中文字去闻思修即观照般若,最终理解经意契入实相般若而离于文字本身。


2

15


《维摩诘经》


主讲:延定法师


今日法师为大家继续讲解《不可思议品第六》。

经文内容提到了“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六种:1、大小相容;2、宽狭相内;3、往来无碍;4、延促自在;5、运转随心;6、同类往趣。”

法师开示:菩萨与众人所在维度不同,其超越一切,因此以示现神通力作为方便法,鼓励众生一定要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得解脱道。

同时法师以谆谆教诲告诫大家:于末法时代,更要坚定信念,学佛入本心去真修实证,切勿执着神通,不要掉入无想天无想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