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佛学院居士大专班课堂

1

11

2

《唯识二十论》


主讲:界贤法师


唯识学家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外境实为心识所变现。例如,眼识所缘取的,正是眼识所变现的相似外境;当眼识看到之后,与想心所和念心所相应,便引生对过去经验的回忆。此外,世人都承认梦境并非真实,但在梦中时并不能自知,唯有醒后方能了知。同理,我们亦无法觉知现实世界的不真实性,唯有生起实证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如实了达一切皆如梦如幻。因此,外人提出的“回忆前境”与“梦觉难”等质疑,并不能成立。


外人又诘问:若外境皆为心识所变现,为何亲近善知识时,内心会生起善念而行善;亲近恶知识时,又会生起恶念而造恶?若现实与梦境皆不真实,为何梦中行善或行恶不会招致乐果或苦报,而现实世界中却须承受相应的果报?唯识学家指出,“唯识”并非仅指“我”有识,而是指自他相续中一切有情皆具八识,无量众生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增上的作用。由此可知,诸法皆由识所变现,唯识无境之理由此成立。至于梦中造业不受果报的原因,在于感果与心力的强弱密切相关——罪福的轻重依心力而定。人在梦中时,受睡眠力量的影响,心力羸弱,所造的善恶业无力感果,因此不能以此证明外境实有。


2

13

 《入菩萨行论》


主讲:永圣法师


今日法师讲授第二品《忏悔罪业》,强调在受菩萨戒之前,应先令身心忏悔清净,方能纳受戒体。本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礼赞、供养、皈依与忏悔。其中,出自《普贤行愿品》的七支供,兼具积集资粮与净除罪障的功德,是一种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法师详细开示了正修供养的方法。我们供养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世间一切清净、如法之物皆可用来供养。以供花为例,应选择盛开、洁净的鲜花,而含苞未放、已经枯萎或带刺的花则不适宜供养。在讲解“无主物供养”时,法师指出,可借助观想将美好之物作意供养。因我们福薄匮乏,诸佛菩萨为利益众生故,慈悲纳受我们的供养,实则唯取其意乐。寂天菩萨舍离王位,把身心托付给诸佛菩萨,出家修行,造此论典,利益无数有情众生。作为佛弟子,我们亦应效仿其精神,将身心皈依供养诸佛菩萨并依教修行。


在为佛沐浴时,可观想借此清净自身的身心垢染;献上庄严衣服属于“触供养”,优雅歌声为“声供养”,而妙熏香、妙饮食、芳香鲜花与明亮灯烛,则分别对应香、味、色的供养。关于“无上供”,法师开示,应如文殊、普贤菩萨一般,以最上妙之物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并随喜诸佛菩萨广度众生、修行供养的功德,发愿亦能如此行持。


2

14

《金刚经》


主讲:广毅法师 


 本节课法师讲解了本论由无著菩萨入于甚深禅定上升到兜率天,亲从弥勒菩萨受《八十行偈》,又将此偈传于世亲菩萨,世亲菩萨依偈造论三卷,通过破除疑虑、执着解释经意。无著菩萨另造两论从修行阶位角度阐释经文。《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的编纂方法:以世亲论定其纲骨,以无著论及其他注疏丰其血肉,从而形成一部体系严谨、内容广博的集注性著作。


 接着法师开始讲解本论的卷三,卷三先对“金刚”一词做详细疏解。此段疏解通过词源、形象、属性三方面,确立“金刚”喻指 般若智慧:从体上来说,如金刚坚固不坏,般若空性超越一切破坏;从用上来说,能断除—切烦恼执着。这一解释为后文阐释《金刚经》破相显性的宗旨奠定基础。


2

15


《维摩诘经》


主讲:延定法师


今日法师为大家讲解《观众生品第七》。


第七品开篇明义:菩萨观众生性空,而不堕顽空,且以悲智双运度化众生。法师依经为同学们辨析佛、菩萨与二乘在“观众生”上的不同次第。


法师开示:佛眼观本质,虽知众生性空,但看众生皆具佛性,只因众生执着妄想而堕生死轮回;因此佛菩萨依旧自觉觉他,帮助众生断无明、得解脱。这是菩萨对一切众生的真慈悲。


经文接着围绕“慈”进行论述:菩萨“行寂灭慈”等十二慈,总显菩萨大慈作业。法师由衷感叹菩萨于世间行慈不易,功德圆满,激励同学们依止菩萨的大愿力,对佛菩萨升起信心,精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