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11月19日(农历九月三十),值此殊胜药师佛圣诞日(农历九月三十),博物馆闻思班《佛教基础系列培训》秋季学期来到第7讲!

在《百法明门论》的智慧体系中,六识不仅是感知世界的桥梁,更是心识运作的核心机制。通过闻思班的学习,我们深入探讨了六识的区别,并聚焦于心识的功能及其对修行的深远意义。


心识概述:心识在《百法明门论》中被定义为“了别”,即与境界接触时生起明了、分别的功能。作为一切有为法中最强大的造业势力,心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八种。
心识的运作:不仅限于感知,还涉及造业,其活动范围通于三性(善、恶、无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五受(苦、乐、忧、喜、舍),展现出广泛的适应性。
心识的功能:了别与综合的互动。体现在其“了别”特性上,即对境界的明了和分别。


心识的修行意义:超越与觉醒的路径
了解心识的功能对修行至关重要。通过观察心识的运作,我们可以减少对外界的执着,培养内心的平静。
1.修行者放下对六尘的执着,来超越心识的局限,接近佛性。
2. 心识的造业势力强,其善恶夹杂的特性要求修行者保持警觉,通过正念训练转化负面心所。
3. 心识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心灵的复杂性,帮助我们探索内心的平静与光明,实现从凡夫到觉醒者的转变。


《百法明门论》对心识的解析,不仅是对心灵机制的深入探索,更是修行的实用指南。通过闻思班的学习,愿每位听者都能运用好这些知识提升觉知与智慧,最终迈向内心的觉醒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