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灯古佛(梵名Dipankara,《贤愚经》称“定光佛”)作为“过去佛”的代表,其成佛因缘承载着佛教追寻智慧的信仰内核。《贤愚经·贫女难陀品》虽以释迦牟尼佛前世因缘为主线,却通过回溯叙事,道出燃灯古佛从凡夫修行到成佛授记的完整线索。
燃灯古佛的成佛之始,可追溯至久远的“二阿僧祇九十一劫”前。彼时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统治八万四千小国土,其大夫人生下一太子,身具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头顶更有自然宝珠熠熠生辉,光曜夺目。国王召相师占验,相师见其圣相无双,惊叹不已:“此太子若在家,则为转轮圣王,统摄四洲;若出家,必成自然佛,广度众生。”因太子生时身现宝光,相师为其立名“勒那识祇”(“宝髻”的意思)。这段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佛教“佛性本具”的核心思想——宝髻太子与生俱来的圣相,并非偶然,而是过去世累积善根使然。
宝髻太子成年后,并未沉溺于王宫的荣华富贵,而是深悟世间无常,毅然舍弃王位,出家学道。《贤愚经》没有详述其修行过程中,以“得成为佛”四字,凝练了其累劫精进的修行成果。成佛之后,宝髻佛广度众生,教化群迷,其教法如甘露般滋润阎浮提众生。当时,国王波塞奇为供养佛及众僧,设三月长斋,邀请佛僧驻锡王宫,接受信众供养。这一情节看似是世俗对宗教的尊崇,实则暗含“福田广种”的教义——国王的供养为众生提供了积累善根的契机,而宝髻佛的应化,则为后世修行者树立了“舍弃执着、追求解脱”的典范。
燃灯古佛的成佛因缘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在于“燃灯供佛”的善根积累。《贤愚经》记载,在宝髻佛住世期间,有一位比丘名阿梨蜜罗(“圣友”的意思),发大愿心,欲在三月供养期间,担任“灯檀越”,为佛及众僧提供苏油灯炷等供具。为圆满此愿,圣友比丘日日入城,向长者、居士、平民求索灯油、灯炷,不辞辛劳,诚心款著。其精进不懈的供养之行,被当时的王女牟尼所见,王女心生敬重,主动提出由自己供给所有灯供之具,免除比丘行乞之劳。圣友比丘欣然应允,此后便专注于燃灯供养,日日不辍,其发心之广、诚意之深,感动了宝髻佛。
正是这份以“燃灯”为载体的清净善根,让圣友比丘获得了宝髻佛的授记:“汝于来世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名曰定光,十号具足。”“定光”即燃灯,这一佛号的由来,恰是对其“燃灯供佛”善根的印证——灯者,光明也,既照亮了佛前的道场,也照亮了其自身的成佛之路;既破除了众生的无明痴暗,也象征着佛法的永恒不灭。而当时与圣友比丘共同供养灯具的王女牟尼,也因这份善根,获得了宝髻佛的授记,预言她将于“二阿僧祇九十一劫”后,成佛名为“释迦牟尼”。这一情节巧妙地串联起过去佛(燃灯古佛)与现在佛(释迦牟尼佛)的因缘,彰显了佛教“因果相续、福慧相生”的宇宙观。
从信仰意蕴来看,燃灯古佛的成佛因缘并非单纯的神话叙事,而是对佛教核心教义的具象化阐释。其一,“舍俗出家”体现了“解脱第一”的价值取向——宝髻太子舍弃王位富贵,选择修行之路,告诉世人世间名利皆为虚妄,唯有追求心灵的解脱才是永恒的归宿;其二,“燃灯供养”彰显了“布施得福”的因果定律——圣友比丘以一盏明灯供养佛,便获得了成佛的授记,印证了“点滴善根,累劫增胜”的道理;其三,“佛佛相授”传递了“佛法传承”的使命感——燃灯古佛从宝髻佛处受记,又在未来世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瑞应本起经》载,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儒童时,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古佛,获授成佛之记),形成了佛教“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的传承体系,体现了佛法的连续性与永恒性。
《贤愚经》中燃灯古佛的成佛因缘,虽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既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古佛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行轨迹,也为后世信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修行范式。燃灯古佛以“燃灯”为名,以“供佛”为因,其故事告诉我们:成佛之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始于当下的每一份善念、每一次善行;正如一盏明灯可以照亮黑暗,一份诚心可以破除无明,只要我们坚守善念、精进修行,累劫积累善根,便终将抵达解脱的彼岸。
时至今日,燃灯古佛的形象依然在佛教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燃灯供佛”的典故被广泛传颂,成为信众积累善根、祈求智慧的精神象征。而《贤愚经》所记载的这段成佛因缘,崇尚光明与智慧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文化中“善有善报、精进不息”的精神载体,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之路。

重庆华岩寺供奉的燃灯古佛
《贤愚经》中涉及燃灯古佛(文中称定光佛)的内容,出自卷三·贫女难陁品第二十,相关原文摘引如下:
尔时,阿难甚用欢喜,嗟叹如来若干德行,前白佛言:“不审,世尊!过去世中,作何善根,致斯无极灯供果报?”
佛告阿难:
过去久远二阿僧祇九十一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主此世界八万四千诸小国土。王大夫人生一太子,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其顶上有自然宝,众相晃朗,光曜人目。即召相师,占相吉凶,因为作字。相师披看,见其奇妙,举手唱言:“善哉善哉!今此太子,于诸世閒天人之中无与等者,若其在家,作转轮圣王,若其出家,成自然佛。”相师白王:“太子生时,有何异事?”王答之言:“顶上明宝,自然随出。”便为立字,字勒那识祇,晋言宝髻。
年渐长大,出家学道,得成为佛,教化人民,度者甚多。尔时,父王请佛及僧,三月供养。有一比丘,字阿梨蜜罗,晋言圣友,保三月中,作灯擅越,日日入城,诣诸长者居士人民,求索苏油灯炷之具。
时,王有女,名曰牟尼,登于高楼,见此比丘日行入城,经营所须,心生敬重,遣人往问:“尊人恒尔劳苦,何所营理?”比丘报言:“我今三月,与佛及僧,作灯檀越,所以入城诣诸贤者,求索苏油灯炷之具,使还报命。”王女欢喜,又语圣友:“自今已往,莫复行乞,我当给汝作灯之具。”比丘可之。从是已后,常送苏油灯炷之具,诣于精舍。
圣友比丘,日日经营,燃灯供养,发意广济,诚心款著。佛授其记:“汝于来世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名曰定光,十号具足。”王女牟尼,闻圣友比丘授记作佛,心自念言:“佛灯之物,悉是我有,比丘经营,今已得记,我独不得。”作是念已,往诣佛所,自陈所怀。佛复授记,告牟尼曰:“汝于来世二阿僧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十号具足。”于是王女闻佛授记,欢喜发中,化成男子,重礼佛足,求为沙门。佛便听之,精进勇猛,勤修不息。
佛告阿难:“尔时比丘阿梨蜜者,岂异人乎?乃往过去定光佛是。王女牟尼,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因由昔日灯明布施,从是已来,无数劫中,天上世閒受福自然,身体殊异,超绝余人,至今成佛,故受此诸灯明之报。”
《贤愚经》中燃灯成佛的大事因缘